<p style="font-size: 28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p>
<p style="font-size: 28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长春市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规划》的通知</p></br>
<p>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p>
<p> 现将《长春市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p>
<p align="right"> 长春市人民政府</p>
<p align="right"> 二〇〇九年八月五日</p></br>
<p style="font-size: 28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长春市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规划</font></p></br>
<p> 建设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是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粮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国家不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新形势下,在不断强化我市粮食核心产区地位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大力推进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p>
<p> 一、发展现状</p>
<p> (一)规模和布局</p>
<p>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市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经过多年调整,按作物种类划分,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或正在形成规模的种植区大体有20个左右,面积达到7.1万公顷。其中,鲜食玉米发展到7900公顷,主要分布在九台、榆树、德惠等7个县(市)区23个乡镇;君子兰发展到30公顷,主要分布在二道、宽城等5个县(市)区10个乡镇;“三辣”发展到4870公顷,主要分布在农安、德惠等5个县(市)区34个乡镇;西红柿发展到3890公顷,主要分布在榆树、德惠等7个县(市)区55个乡镇;甜瓜发展到5810公顷,主要分布在榆树、农安、德惠等7个县(市)区46个乡镇;西瓜发展到2960公顷,主要分布在农安、德惠、榆树等6个县(市)区41个乡镇;胡萝卜发展到560公顷,主要分布在农安、德惠等5个县(市)区29个乡镇;出口菜发展到1198公顷,主要分布在农安、榆树等2个县(市)6个乡镇;鲜蘑发展到35公顷,主要分布在榆树、绿园等3个县(市)区10个乡镇;山野菜发展到120公顷,主要分布在双阳、榆树等3个县(市)区10个乡镇;苗木发展到1500公顷,主要分布在九台、德惠、榆树等5个县(市)区14个乡镇;葡萄发展到2000公顷,主要分布在德惠、榆树等6个县(市)区24个乡镇;烟叶发展到5890公顷,主要分布在农安、九台、榆树等4个县(市)区16个乡镇;马铃薯发展到24510公顷,主要分布在农安、榆树、德惠、九台等6个县(市)区52个乡镇;肉葫芦发展到792公顷,主要分布在榆树市4个乡镇;圆葱发展到95公顷,主要分布在榆树市2个乡镇;月见草发展到980公顷,主要分布在榆树市6个乡镇;向日葵发展到3000公顷,主要分布在农安、德惠等3个县(市)区22个乡镇;花生发展到2450公顷,主要分布在农安、榆树、德惠等3个县(市)12个乡镇;芸豆发展到2890公顷,主要分布在榆树、九台2个县(市)13个乡镇。</p>
<p> (二)存在的问题</p>
<p> 受生产水平、消费需求、宏观政策、加工能力、外贸形势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p>
<p> 1.盲目追求市场,偏重短期利益。我市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在预测市场方面,手段相对落后,多数地方和农户只注重眼前利益,难以形成稳定的增收渠道。</p>
<p> 2.忽视基础条件,片面强调特色<strong>。</strong>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形成需要特殊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生产传统。有的地方在调整种植结构时片面强调特色,把一些基础不好、优势不明显、市场潜力有限的项目作为特色产业来培育和开发,不仅没有创出特色,反而丧失了传统优势。</p>
<p> 3.产业结构趋同,地方优势不明显<strong>。</strong>有些地方在选择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时,在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品种结构等方面雷同现象严重,导致产品卖难。</p>
<p> 4.产业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差<strong>。</strong>我市现有的特色经济作物产品大多是应季生产、当期销售,缺少储藏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而且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户和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结载体,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p>
<p> 5.行政干预偏多,服务相对滞后<strong>。</strong>受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和市场风险过高的影响,虽然农民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体,但仍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一些基层政府在指导生产过程中往往脱离实际,靠行政手段调整种植结构,导致农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上好价钱。同时,各级政府又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信贷扶持力度明显不如粮食生产。</p>
<p> 6.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strong>。</strong>目前多数产品难以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产品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差,检验检测手段落后,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难以形成市场优势。</p>
<p> 二、思路目标</p>
<p> 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生产力布局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鲜食玉米、君子兰、“三辣”、西红柿、甜瓜、西瓜、胡萝卜、出口菜、鲜蘑、山野菜、苗木、葡萄、晒烟、马铃薯、肉葫芦、圆葱、月见草、向日葵、花生、芸豆等为重点,辐射带动建设蔬菜、瓜果、绿化苗木、花卉、烟叶、薯类、油料、杂粮、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形成20个跨区域的品系化、规模化、特色化、优质化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p>
<p> 到2012年,全市重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面积发展到11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左右,年均递增11.6%;增加值达到31.8亿元,占种植业增加值的20%左右,年均递增8.6%。其中,鲜食玉米发展到1.4万公顷,年均递增15.3.%,年产6.3亿穗;君子兰发展到100公顷,年均递增35.1%,年产1100万株;“三辣”发展到8000公顷,年均递增13.2%,年产16万吨;西红柿发展到6000公顷,年均递增11.4%,年产21.6万吨;甜瓜发展到9000公顷,年均递增11.6%,年产27万吨;西瓜发展到5000公顷,年均递增14%,年产22万吨;胡萝卜发展到1000公顷,年均递增15.6%,年产3.2万吨;出口菜发展到2000公顷,年均递增13.7%,年产8万吨;鲜蘑发展到60公顷,年均递增14.4%,年产4000吨;山野菜发展到200公顷,年均递增13.6%,年产2640吨;苗木发展到4500公顷,年均递增31.6%,达到7亿株;葡萄发展到3000公顷,年均递增10.7%,年产5万吨;烟叶发展到8500公顷,年均递增9.6%,年产3.4万吨;马铃薯发展到32000公顷,年均递增6.9%,年产71.3万吨;肉葫芦发展到1000公顷,年均递增6%,年产1990吨;圆葱发展到200公顷,年均递增20%,年产1.5万吨;月见草发展到1500公顷,年均递增11.2%,年产2500吨;向日葵发展到4500公顷,年均递增10.7%,年产9000吨;花生发展到4000公顷,年均递增13%,年产1.1万吨;芸豆发展到5500公顷,年均递增17.4%,年产1.1万吨。</p>
<p> 三、发展原则</p>
<p> (一)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strong>。</strong>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市场走向,科学分析消费需求变化,抓好市场信息和产品销售两个环节,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性、多层次和优质化的需求。</p>
<p> (二)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要跳出长期以来片面追求数量的圈子,把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放在第一位;要跳出小农业的圈子,把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放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来考量;要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提倡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p>
<p> (三)坚持相对集中、区域发展的原则。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与产业经济特点,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选准高效产业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逐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的优势种植区。</p>
<p> (四)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在发挥各级政府组织引导和服务功能的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要把重点放在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上,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引领农民发展高效的特色经济作物产业。</p>
<p> (五)坚持稳步发展的原则。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我市作为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既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又要适度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重点在提高水平、增加效益上下功夫。</p>
<p> 四、工作措施</p>
<p> (一)按比较优势分类推进</p>
<p> 市、县、乡三级政府要结合实际搞好规划<strong>,</strong>遵循区位和资源比较优势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经济作物空间布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合理确定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着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p>
<p> 1.城区(含开发区)乡镇,要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以都市农业为主攻方向,逐步退出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的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重点发展以温室大棚保护地生产为主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种植业和君子兰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走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路子,带动全市棚膜经济发展。</p>
<p> 2.国省级公路沿线乡镇,要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大力发展棚膜蔬菜、露地蔬菜及西甜瓜生产,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逐步实现无公害化;大力推广标准化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创建我市绿色瓜菜品牌;在保证本市城乡居民供应的同时,扩大外埠销售和出口。</p>
<p> 3.现已形成规模、具有一定产能的鲜食玉米、“三辣”、西红柿、甜瓜、西瓜、出口菜、苗木、葡萄、烟叶、马铃薯、向日葵、花生、芸豆等特色作物,形成区域种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体系,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按产、加、销一条龙模式组织生产。</p>
<p> 4.现已开始起步、具有一定前景的君子兰、月见草、鲜蘑、山野菜、肉葫芦、圆葱、胡萝卜等特色作物,逐步形成规模。要加强资金和技术支持,搞好产品市场开发和种植区内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具有我市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区。</p>
<p> 5.全面实施户均半亩效益田工程,通过放宽农业贷款额度、实行效益田建设贷款贴息等政策,引导和扶持广大农民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产业。</p>
<p> (二)打造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品牌</p>
<p> 1.加强特色经济作物产品商标注册工作。结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规划,积极开展优质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培育、注册,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各级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利用工商管理网络平台,建立农产品商标“户口”,对农产品商标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农产品打假维权制度,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特色经济作物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率显著提高,加工品基本实现品牌入市,形成一批上档次、上规模、信誉好、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p>
<p> 2.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工作。把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作为打造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品牌的重要手段,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进“三品”产业的发展。一是突出重点区域,优先做好20个特色种植区的产品认证;二是突出重点企业,引导龙头加工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出口创汇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突出重点产品,以蔬菜、鲜食玉米、“三辣”、山野菜、杂粮杂豆、瓜果等为重点,抓好“三品”培育和认证;四是突出标准化生产,根据“三品”要求,制定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标准,组织农户和加工企业按标准化进行生产,提高产品品位和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p>
<p> 3.充分发挥产品文化效应。采取产品“包装”与产品宣传相结合的品牌战略,让一家一户的产品与整体声誉优势共享,进行分散生产,集中宣传,提高产品整体品位。</p>
<p> (三)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加工企业</p>
<p> 对上海高榕、福建超大、吉林富绅等以特色经济作物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迅速壮大规模,提高带动能力。依据现有的特色经济作物产品资源广泛联姻,寻求合作伙伴,实施特色经济作物产品域内加工与域外加工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园艺产品精深加工搞好项目包装,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提高特色经济作物产品深加工能力。要发挥作坊式分散加工的补充作用,把小宗特色经济作物产品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检测、统一进入市场。</p>
<p> (四)抓好特色经济作物产品市场开发建设</p>
<p> 1.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集中建设产地批发市场,搞活特色经济作物产品的市场流通。农安“三辣”批发市场、德惠布海和菜园子瓜菜批发市场、九台上河湾芸豆批发市场、波泥河苗木花卉批发市场等已初具规模的产地批发市场,要搞好配套建设,规范市场管理,扩大辐射半径。</p>
<p> 2.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对土壤、水质、生产环境等进行综合测评,在各生产环节中搞好跟踪监测,向生产者提供科学依据。逐步建立完善市场质量检测体系和信息交流共享体系,增加必要的质量安全检测设施设备,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及专业检测技术人员,切实有效地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工作。</p>
<p> 3.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市场主体。把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提高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依托龙头企业、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园区、专业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农村经纪人,组建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壮大一批产品特色鲜明、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运行机制健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带动特色经济作物产业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路子。要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保证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健康发展。要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产品购销组织,通过合作与联合,逐步发展成为上规模、上层次的流通中介服务组织。</p>
<p> (五)强化科技与信息服务</p>
<p> 1.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并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市农业信息中心建设,强化其信息服务功能,及时搜集、整理、筛选、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完善农产品销售平台。同时,要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减少市场风险,实现特色经济作物产品产销衔接。</p>
<p> 2.强化科技服务。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实际,进行科学指导,提高生产经营水平。要大力推广普及特色经济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加快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围绕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建设,搞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引进、示范、推广,提高特色种植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农科院要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需要,确定科研攻关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品种选育,每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都要抓一个示范基地。</p>
<p> 3.广泛开展特业培训。要采取长短结合的办法,分层次培训特色经济作物从业人员的技能,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人员,采取办短期培训班的办法进行初级生产技能培训;对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村青年,采取与职业院校挂钩或在当地办分校(班)等方式进行培训,提高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能力;对乡(镇)村、组干部采取各级党校办班、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领导能力和市场组织能力培训。根据实际需要,搞好师资与教材的准备工作,有计划地分批集中培训那些在农民中影响力较大的特色经济作物生产专业户,通过这些专业户的传、帮、带,在农村普及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和经营技能,带动产业的发展。</p>
<p> (六)加强政策引导</p>
<p> 1.积极争取项目。抓住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投入的有利时机,尽快筛选和包装一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生产和深加工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和省的投资项目计划,利用宏观政策拉动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建设。</p>
<p> 2.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市、县(市)区两级财政要设立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项目和加工项目贷款贴息。要落实奖励政策,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好的县(市)区、乡(镇)和村,市政府采取以奖代投的办法进行奖励,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农户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农业部门要着手研究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扶持政策,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形成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p>
<p>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适度扩大放贷规模,对有发展前景、增值潜力大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对发展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资金有困难的重点扶持。农发资金要专门留出一部分,用于扶持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建设。</p>
<p> 4.建立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风险防范机制。扩大政策性自然灾害保险范围,引导保险企业为已形成规模、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保险。</p>
<p> 5.落实优惠政策。对生产经营特色经济作物产品的各类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加工企业、产地批发市场,在工商注册、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促其尽快发展。</p>
<p>主题词:农业 经济作物 规划 通知</p>
编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