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时代发展的缩影,是人民幸福的基石,更是现代化建设的主阵地。在吉林这片沃土上,一座座城市循着晨光逐新而行,以昂扬之姿,在岁月长卷中铺展开高质量发展的华丽篇章。
宜居筑基——“安居工程”托举人民幸福梦
宜居,是城市最柔软的底色。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百万家庭的安居梦想,早已在日常点滴中落地生花。
目前,全省8037个老旧小区完成蜕变,170.5万户家庭重拾舒心生活……这组数据不仅仅描绘了吉林以“民生为本”绘就的城市更新答卷,更串联起城市记忆与民生温度。
长春市田家大院平房区始建于1930年,涉及房屋7排、居民38户,是吉林省最早兴建的一批员工宿舍,见证了城市近百年的发展变迁。2021年,南关区采取老旧小区与城市更新统筹结合的模式,以社区为单元,落实“一区一规划”项目,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如今,改造后的田家大院已成为南关老城区的新地标。
“安居”是民生之基,“优居”是幸福之要。
今年,全省12个“好房子”示范项目也全部开工建设,这些“好房子”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标尺,勾勒理想人居模样。从规划选址时的生态考量,到施工中的品质严控,再到后期运维的贴心服务,全链条保障让“居者优其屋”。
“十四五”以来,全省建设改造各类保障性住房5万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35.4万户次。在长春市绿园区青年人才公寓,实现了“拎包入住”,让年轻人安心打拼;长春的人才专项用房与8万元安家补助,让“租房不将就、购房有底气”成为现实。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多元保障,加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的持续推进,让新市民、老住户都能在城市里找到归属感,让温暖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文化铸魂——“历史街区”唤醒城市记忆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根脉,藏着“诗与历史”的底蕴。如何挖掘吉林文脉?如何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我省给出的答案是: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贯穿城乡建设全过程,始终遵循“保护—提升—活化”的科学路径,在守护文脉中唤醒城市记忆。
7月5日,长春市新民大街经过改造后开街迎客。释放出4.5公顷空间重归城市,并沿街打造了多处造型别致的口袋公园供人休憩。历史建筑陆续开放,让人们有机会走近历史、触摸历史、感知历史。
为了让老建筑“焕发生机”,我省制定《吉林省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从查勘、检测、评估到设计、施工、验收,对历史建筑修缮全流程提出明确技术要求。截至目前,已完成30处历史建筑修缮工程,一批承载城市记忆的地标重焕光彩。长春人民广场时隔22年重新开放,这座承载着长春人记忆的城市“老地标”焕发“新生机”,以全新面貌迎接市民和游客;长春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北京大街西地块和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开街,好评如潮,成为深受群众和游客喜爱的“亲民大街”……
当历史照进现实,当文化基因逐渐觉醒,一个城市,便有了向新向好的不竭动力。目前,全省共有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历史文化名镇、1个历史文化名村、23个传统村落,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历史文化名村、32个传统村落,9片历史文化街区,418处历史建筑。所有市县均批准公布历史建筑,编制全省历史建筑图录、城市古树名木图册,让珍贵文化资源有档可查、有据可依。
精治善治——“绣花功夫”织就城市治理新画卷
城市治理,藏在“绣花”的精细里,更融在为民的初心间。我省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让城市“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白城市以创新破题,将“城管工作站”搬进社区,让居民诉求实时响应、快速办结。以党建为引领,搭建“政府主导、行业自律、居民自治”的治理框架。小事不出社区、难题就地化解,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一处围挡的拆除,便是一片幸福空间的释放。今年以来,全省累计治理城市围挡2408个,释放1862.5万平方米空间,催生出318处绿地、公园、停车场与便民市场。曾经的“灰色补丁”蜕变为“绿色风景线”,“围心墙”化作“连心桥”,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让城市“面子”更靓丽、“里子”更厚实,人居品质在细微处节节攀升。
我省还深入开展物业专项治理,颁布施行《吉林省物业管理条例》及20个配套文件,构建“1+20”物业法规体系。打造“红心物业”项目525个,1371家物业企业建立党组织,1442家企业携手社区党建联建,让红色基因融入服务肌理,让党建引领成为治理底气。
安全韧性是城市发展的有力保障。我省聚焦市政公用行业提质增效,全面升级城镇燃气、供热、排水防涝安全水平,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燃气更新筑牢用气安全防线,“十四五”以来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道4079公里,完成630余万户“阀管”改造与非居民用户报警装置加装,用户端安全设施动态清零;供热升级守护冬日温暖民生,构建“接诉即办、未诉先办”诉求处理体系;排涝提质夯实城市防汛底气,新建改造雨水管网、排涝泵站,新增海绵城市建设区域与调蓄设施,建成移动排涝救援基地,抽排能力大幅提升,全方位守护城市安全运行。
民生为基兴城路,活力赋能向新行。在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发展浪潮中,我省将以创新为翼、以宜居为基,以美丽为韵、以韧性为骨,以文明为魂、以智慧为径,奋力谱写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