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伊通河面上,平静的水面倒映着两岸的绿树繁花,晨练的市民在沿河的步道上徒步慢跑,孩子们在河边的乐园里尽情欢笑——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不仅是伊通河治理成果的生动缩影,更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从一条河的蝶变,到一座城的焕新,经过综合治理后的伊通河,成为了水美、景美、让人心情更美的“幸福河”。
水美
生态修复绘就碧水清流
7月24日的南溪里文旅小镇,波光粼粼的水域里,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
“别看现在荷花开得娇艳动人,过去这里却是一片杂乱的芦苇池。”长春文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三部工作人员王丹说,为了满足更多市民游客的休闲娱乐需求,南溪里文旅小镇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水生态治理,通过对部分区域进行回填、开挖、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工程,打造了除伊通河主河道外的长白文化园莲湖、君子湖、蝶湖等几大水体,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一系列水生态治理工程,让这里形成了生机盎然的生态景观。
南溪里文旅小镇环境的蜕变只是伊通河综合治理的缩影。作为长春的母亲河,伊通河的水质关系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市民的生活质量。为解决水污染,恢复伊通河原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河流和谐共生,伊通河综合整治从水环境入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修复水生态,针对点源污染,全面排查沿岸排污吐口,取缔非法排污口,推进污水处理厂新建与改造,杜绝污水直排;针对面源污染,划定禁养区,集中处理生活垃圾与养殖粪污;针对内源污染,加大清淤力度,开展清河行动,整治倾倒垃圾等不法行为。同时,实施旁侧循环接触氧化等生态修复工程,恢复了河水的自净能力。
保障水安全,同步推进防洪与污水治理工程,按照干流200年一遇、支流20~50年一遇标准规划,加快非城区段及部分流域河岸加固工程,确保防洪安全。
如今的伊通河,以清澈的河水、优美的水景,成为城市中一道灵动的风景线。
景美
水岸相映串起诗画长廊
盛夏时节,伊通河两岸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水中鱼游浅底,天空水鸟翔集,有生机盎然的湿地公园、有花红柳绿的生态浮岛、有一座座连接两岸的景观桥……沿途五岛、十园、六馆、二十四处便民驿站及河道两岸园林、绿地,串联起亮丽的风景线,让伊通河及周边成为全时段、全客层的河畔水岸文旅目的地。
每年4月份,伊通河樱花岛的杏花、樱花、京桃、梅花次第开放,粉白相间的花海如云似霞,吸引着大批市民前来赏花打卡。盛夏时节,虽然花期已过,绿树成荫的河岸却成为市民避暑的好去处。
在伊通河沿岸,一座座岛屿如同镶嵌在河畔的翡翠,一座座公园则像是点缀在岸边的珍珠。除了市民所熟知的工业轨迹公园等热门打卡地,月荷文化公园、治河纪念公园、欢乐节庆公园、农耕生态公园等也是各具韵味,处处彰显着长春特色文化和浓厚的艺术气息。
连接岛屿与河岸的景观桥,不仅是便捷通道,也是一道道风景。回忆岛景观桥连接回忆岛与伊通河西岸,红色的塑胶桥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月亮岛景观桥连接月亮岛与伊通河东岸,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光影岛坡道桥连接光影桥与伊通河东岸,螺旋造型的桥体充满现代艺术感。
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如今,伊通河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红嘴鸥赶海公园的粉色沙滩火热“出圈”,河岸生活节即将在这里启幕;渔航文化公园以渔猎和航运文化为特色,让水体和绿丘展现出生态之美;影像民俗公园以东岸的民族风情园和西岸的城市风情园,将生态、历史与人文完美融合,展现出长春的民俗和影视文化……伊通河,一步一景,处处皆可入画。
人美
市民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当下的伊通河,水美、景美,让市民的心情更美。
在伊通河回忆岛上,63岁的杨俊正在给老伴拍照。家住高新区的他自从退休之后,经常和老伴来伊通河各个景观景点、公园打卡。“这几年,伊通河变化特别大,河水越来越清澈,站在岸边能看到水中的水草,两岸的景观也越来越美。”杨俊说。
“我家就住在伊通河沿岸,一打开窗户,就能看到伊通河的美景。”市民吴女士称,每天傍晚来河边散散步,吹吹晚风,感觉特别惬意。
“选择长春,是因为这里既有发展的机遇,又有美丽的风景和宜居的环境。”家住在伊通河周边的孙磊称,当初大学一毕业就决定留在了长春,还在伊通河旁怡通家园买了房子。现在每天下班沿着河边走回家,一路上都是美景,走路都不觉得累了。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出来玩水、露营、放风筝,感觉生活都慢了下来。“家门口就有这么美的地方,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