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年底到2024年年末,长春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量从850项飙升至351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从44亿元跃升至214亿元,科创基金规模从70.7亿元壮大到26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由1378家增长到4598家,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从无到有,分别发展到5家、28家……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场以科技创新驱动振兴突破的深刻变革。2023年8月,长春市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委员会成立以来,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目标,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为重点,在域内筑牢创新根基,于域外拓展合作空间,“政产学研金”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系统性重塑、形成标志性成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插上科技翅膀。
聚合力
架起科技成果转化“立交桥”
“我们的技术之所以能顺利转化,支撑公司发展成长,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回想来时路,吉林大学药学院教授、赛浦生物科技(长春)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马杰感慨地说,“创业最艰难时,长春市政府基金送来‘及时雨’,帮我们对接资源;技术瓶颈期,中试政策又助力成果熟化。”如今,团队研发的这款干细胞新药已进入临床前安全性评价阶段,预计2029年完成Ⅲ期临床并获得上市批件,不只如此,公司落位永春医药城的研发生产大楼也将破土动工。一个个沉甸甸的成果,正是长春打破创新壁垒、聚合各方力量的生动注脚。
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在“合”,核心在“通”。为破解高校院所与市场需求脱节、转化环节断裂等痛点,长春市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建立“政产学研金”协同长效机制,将分散的创新资源拧成“一股绳”,通过专班扫街、供需对接、概念验证、中试遴选等全流程推进模式,奋力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我们着力构建全链条转化平台体系,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每一步都有支撑。”长春市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科技局局长于柏生介绍,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等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为早期成果做技术和商业可行性“体检”,助力跨越转化“最初一公里”;长春理工大学等28家中试基地提供对外公共服务382项,成为成果走向产业化的“练兵场”;16个市级科技产业园作为落地载体,已引进培育科技企业281家,转化成果300余项,集聚科研人员1300余人。
越来越多的“科研之花”通过这座协同创新的“立交桥”,顺利抵达产业应用的“彼岸”,为长春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破难题
锻造产业延链升级“硬支撑”
聚焦产业需求,靶向攻关突破,是长春科技成果转化的鲜明导向。长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采取自主攻关、联合攻关、揭榜攻关等多元模式,推动5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1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离轴三反光学系统等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创新药“金蓓欣”等填补国内空白,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即使是成熟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从高校走向市场,每一步依然充满挑战。幸运的是,在这条路上,我们一直有长春市的政策引领和支持帮助。”珩辉测量公司创始人、长春理工大学研究员常帅分享了他们的经历。这家成立于2022年6月的企业,已获省市专精特新企业、吉林省新型研发机构等多项认证。
“揭榜挂帅”政策让珩辉测量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突破;“中试项目”让公司完成了从“1”到“10”的市场检验;“种子基金”则让企业走向了从“10”到“N”的广阔空间……常帅表示,“种种举措,都成为打通我们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助力,让我们这些科技种子得以在吉林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支柱产业领域,技术攻关成果尤为显著。中车长客在政府专项支持下,形成和谐号、复兴号两大动车组产品谱系,研发20余种系列化产品。“长春市设立的重大科技专项,帮助我们超前储备基础前沿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公司总经理沙淼表示,未来将继续聚合产业链上下游,以协同创新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
为培育创新“种子”,长春设立未来种子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本地”,两年来累计投资项目83个,推动转化科技成果808项。长春未来科创集团总经理孙占胜介绍,基金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通过资源对接让10个计划外迁项目扎根、20个在外项目回归,总估值超20亿元,成为技术转化的“助推器”。
优服务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只有政策有温度、资金有力度、服务有精度,才能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于柏生介绍,长春以“5616”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人才新政3.0版等政策为支撑,构建起“研发-熟化-转化-孵化-成长”一体化生态体系,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
政策赋能贯穿转化全流程。长春创新推出“基金+补助”“先投后股”等支持模式,累计投入2230万元支持105个概念验证项目,投入1.29亿元支持115个中试遴选项目。一系列举措让成果转化每前进一步都有政策跟进。
金融服务实现精准滴灌。长春设立5家科技支行,推出19款科创专属信贷产品,构建起“种子基金先期投、长兴基金接力投、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联合投”的投资机制。
协同网络持续扩容增效。为了更好地探索成果转化有效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长春市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由高校院所向重点企业、金融机构拓展,由域内向域外延伸,从原来的13家发展到59家,其中,来自域外的高校院所、企业、创投机构20家,一批高校院所及重点企业、创投和银行机构纷纷进驻,形成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全覆盖。11月19日,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发布支持长春科技产业发展举措,针对光电信息产业,提供不少于60亿元的综合金融支持,精准聚焦初创期和成长初期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出专属服务方案,依托中银集团全球网络与研究资源,为长春产业规划、重大项目引进提供决策咨询,新发布的25条具体措施将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坚强后盾。
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有效带动了城市整体创新水平提升。在《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百强城市2025版中,长春排名第24位,位列东北地区首位,在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提高到第72位。
站在全球科研城市新起点,长春将继续巩固区域创新中心地位,以资源整合聚合力、技术攻关强内核、生态优化增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在长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入不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