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长春大地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28日一早,双阳区双营子回族乡庞家村的农田里传来阵阵轰鸣,长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型农机在田间往来穿梭,向着最后的秋收地块发起“总攻”。收割机所到之处,玉米植株连同果穗被卷入机器中,地里留下了一层厚厚的秸秆,收割、摘穗、装运等工序一气呵成。
  “我们采用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玉米棒又大又实诚,每公顷产量超过3.3万斤……”看着籽粒饱满的玉米装满一车又一车,长伟农机专业合作社宋长伟底气十足地说,“尽管今年的秋收较往年晚了七八天,但好在农业机械给力,5台大型收割机同时出动,20多天就能完成600多公顷的秋收作业。”
  机械化收割为秋收按下“快捷键”。连日来,长春市各地抓住晴好天气的有利时机,快马加鞭推进秋收进程,确保粮食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截至10月27日,长春市粮食作物收获面积达2395.1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6%。其中,玉米已收获2049.7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5%;水稻、大豆、杂粮杂豆等作物均已收获完毕。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为保障秋收工作平稳、顺利进行,我市提早做好各项准备,并结合气候特点和农耕习惯,及时下发《关于做好2025年秋收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指导农民适时开展秋收,坚决打好打赢秋收生产攻坚战。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长春市全面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扎实推进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500万亩,高质量完成了春播、夏管等各项粮食生产工作。秋收期间,我市共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近15万台(套),各级农业部门科学调度农机具,充分发挥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作用,协同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最大限度扩大机械化收割面积。
  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理念。对于科学储粮,我市农业部门还建议广大农民,粮食收获后及时进行分类储存,做好离地储存、通风降水,抓紧装仓子、上架子,杜绝混收、混打、混储,从而提高粮食等级和商品性。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对果穗进行人工清选、剔除霉变,将成熟度差、含水量高及病害的果穗与正常果穗分别管理,防止仓储过程中发生霉变;水稻等粮食作物,也要视情况及时倒垛晾晒,降低水分安全存放,具备条件的可适时脱粒、烘干、仓储。
  超前谋划,提早做好春耕秋备工作。目前,长春市各级农业部门已组织技术推广人员深入秋收一线,有序推进秋季灭茬整地作业,提早落实好明年保护性耕作地块,统筹抓好秋收生产和秸秆离田。重点指导各地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做好秋粮收储与晾晒;引导农户抓紧秋收后到上冻前的有限时间,提早备足明年水稻育苗所需床土,为明春早育苗、早插秧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