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政务服务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中国政府网 省政府网 English Русский 한국어 日本語 站群导航
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 >  经济动态

探寻“19%”的增长密码

——长春上半年经济观察之现代服务业发展

时间:2025-08-01 09:47 来源:
【字体:

  夏日的长春,街头巷尾欣欣向荣。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新民大街,街边的咖啡馆内飘出拿铁香气;当兴隆综保区的海关闸口升起,印有TIR标识的货车正向欧洲驶去;当汽博会的帷幕落下,农博会正迈开脚步向我们走来。
  今年上半年,长春服务业以令人瞩目的态势蓬勃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数据显示,上半年,长春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77.1亿元,同比增长3.9%,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33.5亿元,增长19%。
  这些数字,是长春服务业发展的生动注脚,也展现出这座城市在经济转型与升级过程中的无限活力。一个发展态势较快,规模总量不断扩大,进一步开放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已经显露。
  探寻发展要义,源于一大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的相继落位实施,一大批产业政策、创新举措的有力引导。在产业融合的前沿阵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农业在现代服务业的助力下,不断迈向新的高度;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集聚,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新型服务载体的培育发展,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春服务业,正以稳健的步伐和蓬勃的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深度融合 奏响产业协同“交响曲”
  “自从用上‘吉牛云’的平台,养牛的活儿一下子轻松多了。”农安县万顺乡肉牛养殖户刘大哥一边操作着手机,一边说,“你看,在这里找兽医和繁改员老省事了,点个按钮就有人响应,买饲料又快又便宜。买牛卖牛也可以在平台上操作,还有就是申请贷款,再也不用一遍一遍跑银行了。”
  刘大哥口中的“吉牛云”平台是吉牛云(吉林)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大数据平台,将传统农事与数字化融合,用科技服务为肉牛产业赋能,为肉牛产业振兴发展插上“数字翅膀”。截至2025年7月,“吉牛云”大数据平台已登记存栏牛502万头、养殖场(户)34.8万户、繁改员4635人、防疫员5825人,配合银行办理涉牛普惠金融贷款超33亿元。
  这只是长春推进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产业融合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春结合自身产业结构和发展特点,持续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一辆辆汽车在智能化的生产线上有序组装,工业互联网将生产设备、供应商、销售渠道紧密连接,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成本的有效控制……这样的场景在长春不断上演。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长春立足工业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汽车和轨道交通产业为根基,大力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长春的制造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农业领域,长春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统筹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发展。通过树立区域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构建起品牌区域互促共进的良好格局。在这样的发展氛围下,一样样绿色农产品从长春的田野走向全国各地,长春农业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着眼新兴产业,长春以新医药为方向,以永春医药城为核心,推进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地、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长春永春生物医药城孵化创新中心建成后,将配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专业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从孵化到产业化的一站式支持,破除发展障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长春永春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陈定贵说。
  同时,长春坚持创新驱动,以优化创新生态为方向,以北湖未来科学城建设为支撑,鼓励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以完善的产学研合作生态圈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优质的发展环境下,长春新区、经开区先后获评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试点区域,吉林隆源农业、吉牛云、大正博凯汽车、长光卫星等企业也纷纷跻身试点企业行列。
  转型集聚 打造生产服务“新高地”
  “您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和我说一说啊。”走进小白智能科技(长春)股份有限公司,门前排列两侧的机器人会主动打起招呼。公司大厅内,展示着AI学业测评机器人、智能点餐机器人等核心产品。研发中心内,科研人员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对人工智能产品进行着一次次的优化和升级。
  作为长春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企业之一,小白智能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深耕,其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为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小白人AI学业测评机器人项目已成功打造长春样板市场,业务覆盖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沈阳等多个省份和城市,为新时代教育模式转变提供技术研发力量及智能产品应用。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可以创造经济增量,还能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长春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聚焦物流、金融、商务服务、科技、会展等领域,不断提升高端软件信息、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等行业的发展水平。
  物流服务方面,长春加快“智慧物流”建设。积极探索高效低成本的仓储配送模式,通过智能软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手段,实现物流各环节的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全力满足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需求,货物的存储、分拣、运输变得更加高效,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金融服务领域,长春积极做好产业链金融建设,探索融资租赁、跨境结算、上市服务新模式,持续优化驻长各类银行机构功能定位,重点提升对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支持银行机构健康发展,强化债券融资能力,做强做大投资基金,大力培育本土上市企业,金融集聚多元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商务服务方面,数字化应用不断深化。需求预测、全渠道分销、智能售后等方面应用不断优化。围绕消费品以旧换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重点工作,打造出一个个数字化商贸场景,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得到了极大提升。
  科技服务领域,长春专注于产品、部件、底层技术开发。围绕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等重点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会展服务依托汽博会、光博会、农博会、航空展等品牌展会,通过数字营销、视觉设计等手段,提升了会展对制造业展示销售的平台作用。在长春汽博会上,一辆辆新款汽车吸引着观众的目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方式,不仅提高了展会的影响力,还为汽车企业的销售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在软件信息、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等行业,长春也各施所长。立足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工业控制、供应链管理、行业专用软件等开发设计;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深度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升在零部件质检、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话语权,打造专业技术核心发展区;加大专业人才培育,打造功能完备的人力资源服务载体。
  上半年,长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创新载体 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夜幕降临,“这有山”休闲旅游服务集聚区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游客们穿梭在充满特色的街巷中,品尝着各种美食,欣赏着精彩的表演,感受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夜文化。
  作为长春培育发展的新型服务载体之一,“这有山”不仅是一个商业综合体,更是一个融合了旅游、文化、休闲等多种元素的消费新地标,极大地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近年来,长春突出特色功能定位,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打造高能级服务业集聚区。在这些集聚区内,产业特色鲜明,有的专注于科技创新,有的侧重于文化创意,有的则以现代物流为核心,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这些集聚区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春的经济版图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摆渡创新工场成立以来,逐步探索形成以风险收益共担共享为基础、零门槛零成本创业为特点、一站式集成便利服务为保障的特色创客孵化模式,走出了一条市场化、专业化良性发展道路。“我们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为创业者提供天使投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一站式创业服务,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了科技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摆渡创新工场集团副总经理于波说,目前,摆渡创新工场已累计孵化企业300余家,其中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上市企业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带动创业、就业近9000人。
  放大集聚带动效应,长春全力支撑服务业多元融合发展。各集聚区充分发挥创新引领、集聚融合、改革示范作用,加快引入关联企业、重大项目、优势资源。同时,强化精准高效服务,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各集聚区高标准建设信息网络、节能环保、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打造业务洽谈、项目路演、金融对接等公共服务平台。
  截至上半年,全市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达49个。
  19%的增速,是过去半年的成绩单,更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长春现代服务业的“破局之道”,在于以融合激活产业潜力,以转型提升服务能级,以载体集聚发展动能。随着这些路径的持续深化,长春必将推动服务业向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方向迈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编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