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吉林省委员会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关于结合城市“双修”恢复长春市老城区历史水系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长春市是省会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曾是水系丰富的城市。但近年来,历史水系的生态功能损失严重,并存在这威胁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因此,结合城市“双修”,恢复长春市老城区历史水系很有必要。
一、顶层设计,系统规划。
在海绵城市、雨水排涝和城市双修等相关规划中均对长春市历史水系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70年代基本保持了自然的格局,到90年代就有了很大的改变,总体趋势是河道变短变窄。通过对2004年和2016年长春中心城区水体空间分布进行比对,2016年中心城区水体面积共15.03 平方公里,相对于2004年减少水体约2.22平方公里,由于城市建设原因部分河道被填满或被渠化。城区内越是城市化发达的区域,也是自然水系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在上述规划中已经提出要逐渐对历史水系进行恢复,主要包括鲶鱼沟、清华沟、东天街暗渠、杏花村暗渠、锦水路暗渠、光复路暗渠、铁北沟(部分)、二道坎、碧丽湖、辽阳路暗渠、南湖到动植物园暗渠。结合本轮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在恢复历史水系方面系统的深化规划成果,为后期实施提供支撑。
二、成立高水准的生态智慧高端智库。
本轮伊通河综合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秉持高标准规划、分部实施的理念,在水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引进国内外一流水治理专家及设计团队,开展规划设计及技术交流,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由100余名不同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库,将持续为长春市水系生态修复出谋划策。
三、建设历史水系修复的示范段。
历史水系修复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以详实可行的方案为前提来开展,不能盲目的实施。在全面调查、系统分析、合理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在尽量减少对百姓生活影响的前提下,选取示范段逐步实现长春市历史水系的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四、建立面向百年大计实现的分期、分类、分项行动计划。
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推进,长春市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施了伊通河流域综合治理、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等流域治理工程,对部分暗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2017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长春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按照《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对历史水系 “保护和延续以伊通河为骨架横向指状历史水系格局,通过部分恢复历史水面、绿化标识整治、立标识牌说明等方式,形成绿化开发空间,延续历史记忆。”的要求,长春市编制了《老虎沟、兴隆沟水系景观提升整体研究》。研究成果对老虎沟、兴隆沟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恢复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结合伊通河综合水体治理和征拆压占建筑等手段,对有条件的区段实施揭板露水的远期目标,及近期对水系主要节点的景观标识设计方案。目前该节点景观标识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近期将具体实施。今后在治理保护好现有河流水系水环境、水生态的基础上,将针对历史水系恢复开展系列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