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谷飘香。连日来,在轰鸣的马达声中,我市各地水稻收割陆续开启“第一镰”。在广袤的黑土地上,随处可见收割机在稻浪间往复穿梭,颗粒饱满的稻谷倾泻而下,机耕道上运谷车一辆接着一辆……稻农们脸上写满了收获的喜悦,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水稻,是我市种植面积排名第二的粮食作物,我市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种植的水稻又是一季稻,一直以来,长春大米就以品质卓越著称,拥有“中国优质粳米之都”和“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两个国字号荣誉。2025年,全市水稻计划种植面积253.2万亩,优选品种、绿色种植、订单农业、综合种养……以水稻标准化生产为手段,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进程,众多水稻生产经营模式“齐上阵”,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型。
收获的喜悦,源于科学的种植和辛勤的耕耘!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正是这幅“农田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画卷的底色。如今,在我市广袤的稻田上,一幅幅忙碌的秋收图景轮番登场——
精耕细作种出好品种
在九台区龙嘉街道水乡村的一片稻田里,金黄色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农乐种植家庭农场的水稻收割机正往来穿梭,割断稻秆后将稻穗卷进脱粒仓。随着农机手转动方向,将出粮口对准运粮车,顷刻间水稻收割完成,耕地上只留下了一排排整齐的稻茬,割稻、脱粒、转运等环节流畅衔接、一气呵成。
“这片稻田要比其他地块早收10天!我们从9月中旬就开始收割,会提前收割六七十亩左右。”望着收割机又顺利完成一块稻田收割,农场负责人付瑶喜上眉梢,“今年我们种了1500亩水稻,9月初就陆续成熟了。现在市场对新米的需求很大,价格也比较理想,尽早收获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还能趁着好行情卖个好价钱。”
“鲜”是新米最大的卖点,背后却是优质品种的选择和销售理念的创新。付瑶表示,首先要选对品种。他们提前收割的这部分,正是市场上畅销的稻花香品种,目前这个品种的大米至少能卖到每斤10元。对于水稻抢“鲜”上市,他颇有心得,“主要就在于抢先抓早!适时早育苗、早插秧,促使秧苗返青快、分蘖早,水稻自然就会早成熟。”
又是一年收获季。当前,作为我市水稻主产区的九台区,已率先拉开水稻收割的序幕,“中秋米”“有机米”等新米正抢“鲜”上市。今年,为持续提升“九台贡米”的品牌影响力,九台区加快构建了水稻“全域、全品、全标、全溯源”体系,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精耕细作,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3.8万亩。
开镰新米成了抢手货
俗话说,“节令是宝,力争分秒”。在农安县三岗镇永远村,开镰新米已成为永量家庭农场打开市场的“敲门砖”。“我们‘吆喝’的就是一个‘鲜’字!今年的新米早就被预订大半。”农场负责人宁亮介绍,为加快收获进度,他们提前谋划,通过实地踏查详细了解、记录各地块水稻成熟度。从9月初开镰以来,农场陆续投入了七八台收割机同步作业,目前400余亩水稻收割已接近尾声。
早稻收割后,永量家庭农场立即进行了自然晾晒、精细加工,短短几天便能完成从水稻到新米上市的全流程。“第一批新米已经上市了!”宁亮捧起一把刚刚磨好的大米说,“我们的产品主要以礼盒和精包装为主,每斤可以卖到8元到9元,是供不应求的畅销品。”
选育优质品种、利用泉水灌溉、增施有机肥、引进光粒子设备……从源头上保障稻米品质,永量家庭农场通过严格把握,将绿色、优质、安全的发展理念深植每一个环节,让水稻生产摆脱“化肥依赖”,从而改良土壤、提高产品质量。
“过去,我们这受困于本地弱碱土质,种玉米产量一直不高。后来转变思路,利用弱碱地更适合种水稻的特点,成功培育出高品质的弱碱大米。”宁亮说,今年他们种植的水稻采用自产自销的模式,通过高质量、低产出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了绿色稻米的天然口感和醇香味道。
有机稻米走“俏”市场
早稻收割,新米上桌。在九台区九郊街道,长春机乡三宝米业有限公司种植的有机水稻已于9月初开镰收割,该企业种植的水稻产量并不算高,但收益却是普通大米的两三倍。眼下,这片300亩的有机水稻已基本收割完毕,走进稻米飘香的加工车间,烘干、清理、磨米、分装……各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作业,工作人员也忙碌而有序地将新米发往全国各地。
“10多万斤有机大米,没多久就销售一空。”从抽屉里拿出有机产品认证,负责人张平骄傲地说,“咱家的水稻能达到有机品质,这张地膜功劳不小!插秧时覆盖地膜,能提升土壤温度,促进水稻有效分蘖,实现提早种植、抢先成熟。今年,我们的有机水稻比去年提前了10多天成熟。”
得益于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高端的有机品质,机乡三宝米业有限公司的大米“走俏”市场。今年,利用水稻机械覆膜插秧技术,在稻田里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仅抑制了杂草籽进入膜层,阻隔了杂草生长,还省去了农药除草的环节。自成立以来,公司积极探索“水稻+”高效种植模式,并集成应用覆膜种植、测土配方、有机施肥等技术,持续改善了土壤环境,生产出了更加优质的水稻产品。
“好大米是种出来的!我们从种到收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全程不使用化肥、农药。”在张平看来,水稻生产的眼界不能局限在产量,更要注重提升品质。他们将积极培育有机大米品牌,通过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把有机“鲜米”打造成一块独家的“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