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温多雨的天气为农作物生长带来了双重挑战:持续攀升的气温加速了病虫害的繁殖扩散,丰沛的雨水则助长了田间杂草的生长。在这个农作物病虫害易发、高发的关键时期,高效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腾空而起、轻盈盘旋、精准喷洒……连日来,农安县前岗乡永德村的农田上空,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植保无人机来回盘旋,均匀地喷洒出细密药雾,飞防作业正为玉米生长筑起防护屏障。地头上,飞手紧盯操控屏幕,手机上实时显示着飞行数据,飞行轨迹、飞行速度、飞行高度、飞行面积以及装药重量等信息一目了然。
“这台无人机可是我们的‘得力干将’,5分钟至少能作业1公顷。”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飞手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一边说:“防治病虫害对于农户来说刻不容缓,合作社的2台植保无人机同时出动,一天能进行上百公顷地的飞防作业,抢的就是这个植保黄金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从最初的拖拉机搭载喷药泵,到自走式高架植保机械的应用,再到如今植保无人机的推广普及……随着智能化植保技术的发展,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安全性强、节水省药环保等优势凸显,已成为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防治病虫害的标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过2000台,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技术积累,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两度完成植保无人机的更新迭代,持续提升农业植保的智能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自2018年率先购置2台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以来,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土地逐步实现了无人机植保全覆盖。今年,无人机社会化服务面积预计将突破700公顷,涉及周边两个乡镇、多个村屯。
“从第一款仅能装载32斤药液的入门机型,到现在可装100斤药液的新一代机型,我们的植保无人机实现了迭代升级。”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余说:“新一代机型带来的不仅仅是载药量和作业效率的提升,通过搭载物联网和精准定位系统,无人机能够在一定的飞行高度保持匀速巡航,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变量雾状喷洒,还新增了自动避障功能,操控变得越来越简单。”
“风向偏南,风力2级,无明显降雨现象,符合作业标准……”在永德村农民于德水家的玉米地里,依托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满载药剂的无人机起飞后,8分钟就完成了1.5公顷土地的药剂喷洒,农田里透着浓浓的“科技范儿”。
“这比人工快得多!过去植保打药可是件头疼事,劳动成本高、药液还打不均匀。现在只要无人机飞过一遍,药液就会均匀覆盖,病虫害都能防治到位。”于德水对无人机植保的成效赞不绝口,“对于我们这些小农户来说,无人机植保简直就是福音,现在不管是打药还是追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专业的社会化服务。”
实地观察发现,植保无人机的作业飞行有规律可循。在准备阶段,飞手基于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为无人机设置最优的飞行路线;作业过程中,植保无人机以1米到3米的精准高度在玉米地上方稳定飞行,旋翼产生的气流能将作物茎秆吹斜约70度角,使药剂随气流扩散至作物各个部位,从而大幅提升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
“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从航线规划、药剂配比到起降点选址,再到飞行高度和喷幅设置,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把控。而且天气因素也至关重要,雨天、大风天或是高温天气都会直接影响作业效果。”说起无人机植保的作业要点,李忠余头头是道:“现在的植保无人机早已不局限于病虫害防治,我们还利用它进行精准水肥管理、生长调节剂喷洒、补充微量元素等多种作业。”近年来,随着智能植保装备的推广应用,合作社的田间管护效率不仅得到大幅提升,更实现了农药减量的显著成效。
“就拿除草剂来说,无人机植保能减少30%的药量。”据李忠余介绍,今年的玉米植保开始得比较早,先期完成了一轮除草作业,现在重点是防治黏虫和大斑病,特别是对一些大面积突发病虫害防治效果更为明显。合作社的植保理念已从“见虫打药、见病喷药”,向“预防病虫、精准防控”转变。
当前,植保无人机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正引领着农业绿色发展的新方向。在农机专家李社潮看来,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的科学设定直接影响防治效果,需要精准把控施药液量、飞行参数、喷幅设置等关键技术指标。“植保无人机已从单纯的施药工具,发展为集智能感知、精准作业于一体的农业装备。”他指出,虽然目前多数植保无人机已初步具备智能化作业能力,但未来发展重点将转向智慧化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作物生长状态与施药参数的智能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