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政务服务 中国政府网 省政府网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Русский 站群导航
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 >  县区动态

【双阳区】打造活力新城 建设魅力之区 铸就实力双阳
在融入“六城联动”中助推长春振兴发展率先突破

——访双阳区委书记曲春雨

时间:2022-01-21 10:10 来源:
【字体: 打印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双阳区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19日,面对记者的采访,双阳区委书记曲春雨的态度清晰而坚定:双阳区将积极抢抓“三强市、三中心”“六城联动”“十大工程”战略机遇,主动做好示范、对接、支撑三篇文章,加快打造活力新城、建设魅力之区、铸就实力双阳,努力实现“一引领、两协同、三融入”,坚决扛起助推长春振兴发展率先突破的使命担当。
  借力“六城联动”
  打造率先突破振兴发展新引擎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六城联动”是落实“一主六双”质量发展战略、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主攻方向。在这场战役中,双阳区将如何发力?
  曲春雨表示,当前双阳区把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作为首要任务,迅速行动,对标“六城联动”,实施“一引领”“两协同”“三融入”, 打造全市振兴发展率先突破新引擎。
  “一引领”引领文化创意城建设,聚焦发展全域旅游,依托全区梅花鹿、温泉、民俗、大学城等特色资源,加强与净月高新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协同联动,大力发展影视文化、冰雪运动、文化旅游等产业,为全市构建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打牢根基。
  “两协同”即协同做好现代农业城和“双碳”示范城建设,充分放大全区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先天优势,打好上项目、促融合、树品牌、做示范组合拳,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产业,为特色农业产业带和两个千亿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三融入”即全面融入国际汽车城、科技创新城、新兴消费城建设,以吉通公司中德工业园建设为带动做大百亿级汽车轻量化产业,加强与长春市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大与湖南森海碳汇公司对接合作发展碳汇经济。
  确定“战略目标”
  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战略目标——多点支撑优布局、多业并举调结构、多元发展求突破。2022年的双阳,一场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在同步展开。
  曲春雨告诉记者,双阳区正在布局“一带引领、三核联动、两翼协同、多点支撑”,着眼打造一个千亿级经济隆起带和五个百亿级产业具体目标。重点实施“三大战略”“三大攻坚”“四大行动”——
  三大战略即大开发、大开放、大创新战略。突出沿路、环湖、依山开发,打造以乡村旅游、绿色农业为特色的若干条产业经济线及多个文旅、农旅融合项目;远交流融入“双循环”,中合作扩大“朋友圈”,全面深化与杭州市西湖区、天津市津南区对口合作交流,近协同下好“一盘棋”,主动融入长吉一体化、长平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强化服务创新护航作用。
  强力开展“三大攻坚”,即重大项目攻坚、开发区建设攻坚、主导产业攻坚,全面壮大硬核实力。
  协调推进“四大行动”,既城乡融合提速行动、生态建设提标行动、民生保障提档行动、社会治理提效行动,全面彰显城市魅力。
  细化工作部署
  真抓实干见成效创佳绩
  路径已锚定,关键看行动。曲春雨表示,全区上下要细化部署、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市委各项要求部署在双阳落地见效。2022年,双阳区将——
  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项目建设实现突破。聚焦“六城联动”“六新产业”和“四新设施”,深度谋划包装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深度谋划包装重大项目120个,确保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经济体系层级。推动新型工业集群集聚,聚焦产业链式发展,大力实施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亿元以上。
  加快城乡融合,切实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全面扛起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实践重任,全域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推进生态治理,持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聚焦“双碳”目标,深入落实省市碳达峰行动方案。
  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加快共同富裕步伐。继续实施幸福双阳行动计划。
  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打造开放包容环境。统筹推进十大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
  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统筹推动农村、非公、机关、学校等各领域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
  突出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大力建设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砥砺奋进再出发,攻坚奋斗正当时。曲春雨表示,双阳区将以“做示范、勇争先”的昂扬斗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长春实现振兴发展率先突破作出双阳贡献。

编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