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政务服务 中国政府网 省政府网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Русский 站群导航
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 >  开发区动态

【经开区】努力交出新时代的新答卷
——长春经开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纪实之创新篇

时间:2020-10-14 08:22 来源:
【字体: 打印

 
  长春安通林汽车饰件有限公司车间内仪表盘陈列
  一汽丰田(长春)发动机有限公司车间内员工正在有序操作
  长春福斯汽车电线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按流程操作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6、2020,这两个普通的数字,对于奋进在振兴发展之路上的经开区而言,象征着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连起沧海桑田、日新月异的5年。
  2016年—2020年,把这个时间段放到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标注着一个深刻的变革,留下了清晰的历史轨迹。
  回顾5年的奋斗历程,长春经开区决策者深深感到,创新决定着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让创新成为经开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5年来,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倍,省市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7.5倍,技术交易合同(自2017起认定)成交额累计完成111.2亿元,年均增长78%。
  5年来,全区科技型企业拥有中级以上职称人数增至4.5万多人,硕士及以上人才占比14.9%,高技能人才占比7.7%,分别较2016年增长1567人,5.7个,0.6个百分点;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4524人,较2016年增长74.1%。
  5年来,全区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7家,其中省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建设省级创业孵化基地21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1个;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中心2个、大学生创业园2个;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这些载体为长春经开区后续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安上了助推器。
  优化营商环境
  释放创新动力
  “十三五”开局之年,长春经开区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观察大势、谋划全局,作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之选。
  营商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现这个“更好”,需要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方法,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经开区本着办事有速度、服务有温度的原则,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之一:优化政策环境。他们先后出台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当“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排头兵”工作方案》《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软环境建设“问题大整治、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方案》《“亲商、助商、安商、富商”六十五项营商环境建设新举措》《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成为面向“十三五”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纲领性文件,构建了从创新理念到具体行动的完整体系。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之二:在关键环节上狠下功夫。“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的获得感是首要标准。政府说好不算好,企业说好才算好。政府部门要勇于创新,进行自我革命。”这一理念已经成为经开区上下的共识。他们在痛点、难点、堵点上下功夫,敢为人先、先试先行,对重点项目落地后扶上马、送一程。
  ——企业有问题第一时间来解决。长春贞达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在迁移工商税务注册地过程中遇到了出资人存在变更材料不全的问题,经开区通过今年新启动的审批服务专班第一时间协调审批单位,容缺承诺受理并安排专职审批秘书全程领办代办,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只用了短短一小时,困扰企业多日的难题就被解决了。为了让企业、群众“少跑路、就近办”,经开区今年投入48万元,率先在辖区内8个网点投放了工商登记自助服务终端,为辖区内企业、群众提供就近的审批申报、证照打印服务。企业项目服务日等特色载体活动常态化开展,在载体创新上继续引领全市之先,首推政务“5+1”服务星期六和“局长窗口服务日”活动,获得社会好评,诚信政府建设得到各界认可。
  ——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巩固“一网、一门、一次”综合改革成果,全面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探索推进“容缺审批”制度化运行,提升服务能级。集中清理整改一批应进网办理但线下独立办理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面提升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2020年年底前线上可办率不低于90%。
  ——压缩企业开办时限。按照长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的企业开办全要素审批时限具体要求,持续推进工商设立、税务登记、印章刻制联审联办,着力打通审批关键环节堵点。全面推行“公章刻制、税控盘”政府买单,真正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围绕项目立项、土地规划审批、建设施工审批等关键环节,科学谋划项目建设前期筹备工作。建立完善商事机制、衔接机制、沟通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办结时限,实现项目“审批不出区”,全程跟踪服务,促进建设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以“照后减证”为主攻方向,第一批全国推开的“证照分离”改革事项中涉及经开区的19项内容,现已全部改革到位。进一步扩大“告知承诺”实施范围,凡涉及企业审批事项,全部按照“证照分离”原则进行改革,力争年底前审批提交材料减少20%,审批时限比年初再压缩30%。
  ——深化“放管服”改革。他们通过优化机构职能、优化管理体制、优化激励机制,支持开展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等创新举措,营造更加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经开区率先依法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简化审批程序,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和网上公开,让企业更便捷。以“专班抓项目”为主要抓手,经开片区2020年已落实5000万元以上项目153个,总投资1108.95亿元。
  ——全面铺开“万人助万企”行动。他们认真组织独具经开特色的“企业项目服务日”活动,实行“首席服务专员”“首席服务员”和“全员服务”制,升级领导专项包保重点企业新模式;全面开展“基层总动员、服务全覆盖、环境大提升”活动,以四街一镇领导为服务主体,为辖区中小企业提供上门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充分开展“政策大讲堂”活动,不断向企业释放政策红利,获得各部门积极响应、高度配合,得到区内企业一致好评,特别是疫情期间,创新“政策大讲堂”宣讲模式,以录制视频、召开视频会议等形式开展政策大讲堂活动,让企业真实惠,群众真方便。
  ——实现一站式办公。海关、工商、税务、交通等单位驻区并实现一站式办公,为企业提供一流营商环境。在海关大力支持下,复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广自贸区政策,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以综保区独有的功能政策优势及产业发展基础,成为长春跨境电商综试区、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也是自贸区不可或缺的板块。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之三:打造诚信政府。他们要严格按照“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以打造诚信政府为目标,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注意发挥领导班子成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诚信在干部队伍里蔚然成风。5年来,经开区对历史承诺企业的欠付资金全部兑现。
  “经开区项目服务一局主动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入选‘全国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让我们节约运营成本1000万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正是经开区的优质服务,让九三集团长春公司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入驻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领导的高度重视,使我们坚定了投资信心;优越的投资条件,使我们下定了投资决心;良好的营商环境,使我们打消了投资担心;始终如初的连贯政策,使我们树立了发展壮大的雄心。
  经开区坚持把创新营商环境作为关键之举,增强服务理念、创新服务举措、务实解决问题,广大企业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在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中,长春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排名第16位。
  狠抓科技创新
  激发创造活力
  对一个城市而言,科技创新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作为以工业立区的老牌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基因厚植于这片土地的肌体,创新动力涌动在这片土地的血脉里。“十三五”期间,经开区亮出了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任务书,再次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聚变,吹响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冲锋号”。
  从院士长春创业园和长春光机所的辐射引领,到“福斯电线”的精益求精,从“安通林”的逆势上扬,到“浪潮信息技术”的长春速度,见证着一个开发区的创新飞跃。
  5年来,经开区充分发挥“院士长春创业园”筑巢引凤功能,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扶持资金5000万元。他们依托院士长春创业园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引领作用,在光电信息产业方面谋篇布局,打牢基础。目前,张洪杰、王立军、姜会林、王会军、李骏5位院士团队项目科创成果显著,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品牌辐射效应日益显现。今年新引进了李骏院士团队年产30万套智能安全驾驶系统项目,院士项目达到5个。经过几年来的培育,院士团队项目已经获得行业和市场认可。这些代表了国内先进科技创新水平的项目齐聚片区,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洪杰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性能稀土着色剂产品项目,在市场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仅成功打造了国际首条使用稀土颜料的塑胶跑道,还与国内一家塑胶生产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在扩大市场的同时,也带动了下游产业的转型换代,实现新旧动能的快速转换。这个团队打造了稀土着色剂塑胶跑道示范工程,参与制定稀土塑胶操场国家标准,成功将稀土元素应用在隔热保温涂料中,开全国先河的涂料产品正在试用于高铁系统,性能指标正在测试中。
  ——王立军院士团队开发出了闪光式激光雷达和固态激光雷达芯片。“固态激光雷达智能芯片系统”入围国家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计划》。
  ——姜会林院士团队项目今年新增合同额3000万元、新增知识产权专利数量10余项,同时开发区正在同姜会林院士团队一道争取申请创办国家激光通信技术创新中心,未来将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实现百亿级产值。
  ——王会军院士工作站相继与普华永道、阿里巴巴达摩院、中国铁塔达成合作,共同致力于智慧乡村建设,九台区智慧乡村项目示范运行,今年预计实现营收8000万元。
  ——李骏院士团队在经开区创建的“生产+研发”型公司,致力于转化生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商用车智能安全驾驶系统,产品已通过国际CNAS认证,计划明年下半年实现量产,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该项目3年内将建设成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部件创新制造基地。此外,王作斌教授项目实现了纳米操纵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现已投入商服使用。
  ——经开区通过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品牌引领作用,带动相关企业迅速形成产业集聚,依托长光所并为其量身打造的光电信息产业园及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两个平台,已成功吸引英迪格光电、长光大器、长光精瓷、格立特光电等一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精益创新方向明确的企业落户。
  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长春经开区回荡着“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长春福斯汽车电线有限公司秉承“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提升服务品质,力求成为行业内的技术引领者。
  近日,记者走进长春福斯汽车电线有限公司生产2号车间,一片繁忙景象呈现在眼前。在这里看到的是无人化的繁忙有序,一个操作工人可以控制多条生产设备。在现场,记者看到操作工人进行测试直径0.18毫米的丝,堪比头发丝的粗细。“这些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主要客户有长春灯泡电线、藤仓、德尔福、李尔等。想要不被劣汰,就要激发创新思维,不断提升竞争力。”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春婴介绍说。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难和挑战,疫情不可避免会对一些企业造成冲击。长春安通林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加大复工复产力度,依靠科技创新赢得市场,实现了逆势上扬。
  近日,记者在长春安通林汽车饰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车间里机械化程度非常高,除了操作间有工人在检测和勘验外,很少有工人在厂区内走动。巨大的工业机器人手臂翻转挪移,轻巧地将大型汽车零部件在空中抓来送去,下一道工序的机器人手臂精准抓取焊点,这一切只靠几个技术人员在生产线旁的屏幕上点击操作。
  长春安通林汽车饰件有限公司正常一个月的销售额在4000万元左右,今年4月份销售额达到了5000多万元,同比增长幅度还是很大的。5月以来,公司业绩一直小幅度增长。该公司主要生产汽车仪表板、副仪表板及相关汽车内饰件,通过过硬的技术,陆续获得了多家车企的订单。那么,该公司逆势上扬的原因是什么?该公司总经理钱东平经理认为,是科技创新推动的结果。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该公司高度重视高精尖技术研发工作,每年研发投入都在1953万元左右,其中针对奥迪车型做的手工包覆仪表板的技术,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为了做到可控和自主,该公司突破技术壁垒,从降低整车成本的角度,降提升机械化运作低人工成本、提高成品合格率,更好地在汽车零部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龙头带动、园区辐射、创新环境吸引,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态势。可以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今年4月,年产值在3亿元左右的浪潮长春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这个被列入今年全省“三早”的项目,从洽谈签约、到完成标准厂房改造、再到正式投产,前后不过4个月,预计该生产线年内生产4万台PC终端和2000台服务器。这项填补东北地区信息化装备生产空白的项目,将助力长春万亿级IT产业链和长春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吉林浪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元生称赞,这就是“长春速度”。
  据了解,该区总投资近20亿元的光电信息园年底前部分交付使用,长光圆辰、长光辰芯等十多个项目即将进驻;总投资近20亿元的综保区双创总部基地和科技孵化园年底就能投入使用;总投资14亿元的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已经落位,据专家预测10年内即可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100亿元以上。携手应化所、省工研院,量身定制的应用化学产业园已经启动建设,计划年底竣工,已优选出十余个项目作为首批入园项目。
  打造创新引擎
  推动产业升级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引领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到来之际,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同时经济发展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打造创新引擎、推动产业升级正当其时。
  科技创新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从实验室的研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其目的就是让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经开区积极打造政策洼地,出台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十条政策措施,形成了符合区情及产业导向的特色招商政策体系,含金量足、操作性强,为重大项目的引进落位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和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行动,加快推进园区绿色升级。
  ——邦迪汽车系统(长春)有限公司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项目,该项目扩能达产后,产值将从目前的14亿元,增加到20亿元。据了解,2019年到2020年,经开区共计给予汽车零部件企业各种政策奖励4167万元,不计成本的投入,也使得汽车零部件企业创新发展更有底气。
  ——一汽丰田(长春)发动机有限公司于今年2月17日开始复产复工,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一汽丰田经受住了这场大考。该公司主要做一汽丰田旗下的RV4和亚洲龙这两款主力车型。一台发动机从铸造、加工到组装需要上千道工序,而最主要的零部件组装就有170多道工序,按照现在的生产线平均一台发动机装配完毕需要94秒钟。他们加快转型升级,安装了第二条生产线,大大缩短了组装时间,仅需58秒即可。新增的第二条生产线是针对现有生产线6ZR生产设备进行改造,改建完成后,将新增10.8万台/年TNGA2.5L发动机产能,合计拥有25.8万台/年TNGA发动机的生产能力。今年5月,他们生产发动机16500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
  企业修炼自身内功,也离不开外部不断提供的助企政策源源不断补给的能量。据经开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疫情影响,经开区经济经受了严峻挑战,但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步盘活,经开区政策与服务的双重发力,经济运行整体趋稳回暖,呈现出V字型复苏态势。复工后迅速恢复产能,同月份甚至比去年还有增长,今年1月到5月规模以上工业环比、同比均为增长,实现工业经济重振,在第二季度中,好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延续。
  营造创新生态
  释放辐射效应
  创新并非“创客”们无中生有,也不是企业或科研院所“闭门造车”,需要整合人、财、物资源,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提供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圈。经开区坚持高位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打造全方位、全生态的创新服务平台,通过聚集一些创新创业要素,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科技研发、产品中试、技术成果转化服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打造良好政策环境。他们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方面优惠政策体系,重点加大对促进科技创新发展、高端人才创业、企业研发投入、创新团队、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载体等扶持力度,积极营造敬重人才、重视创新的环境氛围,为创新发展战略实施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十三五”期间,经开区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累计达5.7亿元,年均增长154%;双创载体建设突飞猛进,综保区双创总部基地、工业孵化园、光电信息产业园等双创载体项目总投资超40亿元。
  打造“双创”平台。他们加强硬件设施,重点打造综保“双创”平台,在长春兴隆综保区投资建设包括综保区“双创”总部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在内的一系列产业孵化平台。其中,综保区双创总部基地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27层双子座双创大楼,预计今年末投入使用。综保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企业30户。“双创”总部基地吸引企业前来办公,孵化园里可以容纳一些小规模企业进行研发,后续会增加餐饮、娱乐等服务设计,为入驻企业服务。
  打造成科技创新集聚区。他们集聚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升级,拓展发展新空间。他们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战略来抓。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突破口,以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综合化科技服务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前进方向,以政策推动、上下联动、广泛发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促进全区科技创新能力上水平、上台阶,形成发展新动能。
  打造“经开科创广场”。2017年起,经开区租借中意国际B座打造“经开科创广场”,并提出“一楼三用、各取其长”的理念,即一部分用于企业孵化器、一部分用于总部经济、一部分用于院士等高端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向企业孵化器要创新创业、向总部经济要税收、向院士等高端人才科研成果转化要未来经济发展新动能。到目前,已入驻74家企业,初步形成了研发-创业孵化-中试示范-产业化的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支撑体系,极大提升了全区“双创”载体能力。
  打造高端人才创业园。经开区通过建广场、搭平台、出政策、引院士、优服务等多种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在省内首次提出了院士等高端人才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政策,吸引多位高端人才落户,成功获批科技部“打造高端人才引领型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实体开发区”,对经开区特色载体向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发展目标迈进,打造双创升级版起到强力支撑和推动作用。
  经开区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圈,让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目光聚焦而来。他们既要“选好种子”,走出去争抢一批企业种子、人才种子;也要“厚植土壤”,提升科创平台能级,打通协同创新渠道;还要“充沛雨水”,优化创业创新政策体系,促进人才创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更要“阳光普照”,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真正播下一颗种子、长出一片森林。
  ——总投3.3亿元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模试验平台项目进展迅速,将于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该项目是我国下一代大口径光学载荷研发、后续技术探索最为关键的技术创新和基础保障平台。项目建成后,将带动我国空间光学领域和东北地区遥感卫星产业快速发展。
  ——在兴隆综保区,一座高近120米的“双子塔楼”建筑——长春兴隆综保区双创总部基地正在崛起,建成后将成为长春开展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投资密集区和科技蓬勃发展的先行区。
  ——吉林省摩西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于今年1月中旬正式落户兴隆综保区,这是一家集研究、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物联网科技创新型公司,研发领域涉及物联网技术结合智慧园区、灯光节能、楼体亮化及智慧医疗等方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智能输液看护仪是我们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具有滴速控制、药水加热、无药报警、自动止流、异常提醒、辅助充电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输液体验,填补了病患输液服务的市场空白。”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就有62户企业申报国家高企,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54户企业申报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申报数量超过该区现有省科技“小巨人”企业总数。经开区相关负责人感叹道,科技创新的直接经济贡献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效都十分显著。

编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