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政务服务 中国政府网 省政府网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Русский 站群导航
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 >  统计信息

2000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春市统计局

时间:2005-12-04 19:52 来源:
【字体: 打印

2000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和县域突破三大战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为推进和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综 合

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良好。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9亿元,比上年下降5.1%;第二产业增加值365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338.1亿元,增长14%。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60元,比上年增长11.2%。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9:41.2:40.9调整到14.7:44.3:41.0,第一产业比上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提高了3.1和0.1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占GDP比重已达到50:50。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7%上升到27.2%,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降幅趋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98.8%,比上年下降1.2%,降幅比上年缩小了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5.2%;衣着类下降0.7%;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1.2%;交通和通信工具类下降18.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1.9%;医疗保健类下降1.2%;居住类上升6.3%;服务项目类上升12.7%。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为97.5%,比上年下降2.5%,降幅比上年缩小了1.1个百分点。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到2000年末,已有53%的国有中小企业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对8户企业实施了破产和重组,盘活资产3亿元,减少债务3.5亿元,安置职工3174人。通过兼并、破产和重组,累计减轻企业债务72.7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在121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盈利82户,通过破产、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退出国有6户,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亏损面控制在28%以下的目标。

全市再就业工作取得实效。2000年,全市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站)203个,共有进站下岗职工37679人逐月领取了基本生活费。全年共开发各类用工岗位5.8万个,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后劲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

 

二、 农 业

2000年,全市农业生产按照发展效益农业的总体思路,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种植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效益农业取得成效。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5.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7%。普通玉米面积减少31%,经济作物面积增长33.3%,专用型玉米面积增长4.4倍,优质大豆面积增长2倍,优质水稻面积增长9.3%,高蛋白饲料作物面积增长5.1倍。粮经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37:1调整为25:1。受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旱灾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2.6亿公斤,比上年减少22.7亿公斤,下降30.1%。由于我们调整了种植业结构,效益农业取得明显进展,虽然粮食减产,农业总产值仍然达到197.6亿元,仅比上年下降1.6%。

订单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订单品种扩大到40种,比上年增加10种;订单种植面积达到33.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1%,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4.8%。

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畜牧业产值达 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4.7%。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长,肉类总产量达到113.9万吨,比上年增长8.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达73.8万吨,增长11.1%;奶类产量5.3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27.3万吨,增长12.8%。猪、牛、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88%和85.6%,分别比上年提高5.3、6.7和4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1.6万吨,比上年减少36%。

全市完成造林面积4844公顷,比上年减少35.6%。当年完成新育苗面积700公顷,比上年增长1.6倍。

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共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46个,投资总额15.5亿元。大成公司玉米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大成赖氨酸、皓月集团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农安110万只肉鹅屠宰加工、科邦公司实用菌、高榕公司出口蔬菜、苗苗豆乳、绿宝酱菜等28个项目全部或部分建成。

 

三、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市场开拓成效显著,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5亿元,增长20.1%。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9.3%,比上年提高29.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9.2亿元,增长1.2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86.2%。大中型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步伐加快。汽车、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三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以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汽车零部件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初步形成。新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完成新产品产值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7%,新产品产值率达22.2%。

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在全市30种重点工业产品中有21种上升,其中,铁路客车增长1.1倍,电话机增长87.5%,成品钢材增长50.9%,汽车增长17.5%。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四级及以上资质建安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13.1亿元,比上年增长44.9%,实现利税4.5亿元。全市施工单位工程5872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878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66%。完成施工面积85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5%;竣工面积531.5万平方米,增长93%。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5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政策的支持下,我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43.8亿元,增长23.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0.3亿元,增长20.4%。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47.6亿元,增长28.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9.3%上升到62.8%。从各产业完成投资情况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最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8倍和48.7%,第二产业投资下降9%。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174.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1%。商品房销售异常活跃。商品房销售面积10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4.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6.7万平方米,增长69.8%。商品房销售额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6.3%。其中,住宅销售额16.8亿元,增长64.7%,个人购房比例迅速提高。商品房空置面积80.6万平方米。

投资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建成投产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投资项目185个,新增固定资产102.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9.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为57.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118.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3%。其中:铁路82亿人公里,增长7.9%;公路24亿人公里,增长6.2%;民航12.6亿人公里,增长15.2%。完成货物周转量242.1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3%。其中:铁路209亿吨公里,下降3.2%;公路32.8亿吨公里,增长4.1%;民航2565万吨公里,增长36.5%。全年管道运输完成天然气输送量1142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8%,周转量94.6亿立方米公里,增长45%。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现代化通信能力迅速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3亿元,比上年增长52.5%。其中,特快专递72万件,增长20.2%;函件、包件共4272万件,增长1.9%。全市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58.5万门,比上年增长24.2%;市话用户发展到86.9万户,比上年增长14.3%;农话用户发展到15.3万户,增长48.5%。个人住宅电话已发展到90.7万户,比上年增长18.7%,占全市电话总数的88.7%。移动电话规模进一步扩大,年内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2.8万户,到2000年末已发展到87.9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20.3部/百人提高到28.7部/百人(含移动电话)。网络通信业务迅猛发展,到2000年末,IP网注册用户(原计算机互联网)30777户,比上年增长2.3倍;分组交换数据网用户1267户,增长7.9%。

六、城建、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完成了21项重点工程,总投资31.3亿元。“两路一桥”、“一环”、“一线”工程完成了计划,即亚泰大街(南北干路)、东南湖大路和赛得大桥工程、轻轨环线一期工程和54线有轨电车改造工程等都如期完成。拓宽了宽平大路、辽宁路,打通了文昌路、百汇街、芙蓉路、景阳大街、正阳街等街路,缓解了交通压力。提前完成了“引松入长”二期工程。到2000年末,全市铺装道路总面积达1490.6万平方米,铺装道路长度达1064公里。

公用事业全面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2000年,全市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达107.6万立方米,规划区使用自来水人数达197.1万人。全市煤气日供气总量达36.4万立方米,市区使用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户数达59.5万户,新增燃气用户3.6万户。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508万平方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00.1万平方米。全市拥有营运公共电、汽车2767辆,运营线路网长度665公里。

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0年末,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518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158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6058公顷,城区植树65.4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38.1%。

七、国内贸易

在假日经济、会展经济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商业企业通过布局调整和业态扩展,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6.2%,餐饮业增长39.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非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3亿元,增长15.8%,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81.3%。

“菜篮子”工程建设持续发展,全市菜田面积发展到6.6万公顷,保护地面积达7103公顷,全年实现蔬菜出口600万公斤。无公害蔬菜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全市种植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蔬菜3000公顷,比上年增长2倍,提供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蔬菜9000万公斤,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建各类商品市场11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已发展到44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98个,生产资料市场41个,生产要素市场7个。

会展业发展较快。长春商品交易会、农博会、教育展等会展活动促进了市场需求,全年实现成交额5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增加收入5亿元。

 

八、对外经济

开放带动战略全面实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进口总额9.4亿美元,增长4%;出口总额7.7亿美元,增长27.4%。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5.9亿美元,增长34.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7亿美元,增长5.4%;一般贸易出口6.7亿美元,增长39.4%。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61户,比上年增长8.7%。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直接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3.3%。经济、高新等五个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全年共审批三资企业93个,占审批项目总数的57.8%;利用外资2.5亿美元,利用内资4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5%和80%。坚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对内开放步伐。全年利用内资96.1亿元,比上年增长39.8%。

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继续展开。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039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8378万美元,年末在外劳务人员20228人。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假日旅游及冰雪旅游拉动作用明显,接待旅游人数达到291万人次,旅游收入12.2亿元。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2%;接待国内旅游者819万人次,增长21.5%。全市旅游业总收入28.9亿元,增长60.6%。全年旅游外汇收入2261万美元,增长13.5%。全市已有星级饭店31家,旅行社4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家,旅游定点餐馆、商店36家,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工商税收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地支持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地方财政支出完成51.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上年增长5.1%,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39.7%。市本级财政支出26.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比上年增长21.6%,科技三项费用增长16.9%。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13.2亿元,比年初增长11.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33.8亿元,比年初增长28.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3.7亿元,比年初增长5.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43.8亿元,比年初增长12.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58.7亿元,比年初增长11.6%;中长期贷款余额323.3亿元,比年初增长18.2%。金融机构累计实现现金总收入2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累计现金总支出26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货币净回笼34.5亿元。

证券市场发展较快。到2000年末,股票交易机构7个,股票交易网点32个。上市企业16个,股本总金额达35.9亿元。开设股民帐户37.4万户。全市有价证券成交总额1350.5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股票交易成交额1316.3亿元,增长1.1倍。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承保总额129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财产险保额1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47.2%;人身险保额164.7亿元,增长45.3%。保费收入9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人身险保费收入4.5亿元,下降4.8%。全年赔付总金额2.8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人身险赔付金额0.4亿元,下降0.7%。

 

十、科技、教育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0年,全市实施市级科技发展计划173项,实施国家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140项。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全年专利申请量由上年的792件增加到1106件,增长39.6%。科技成果显著增加,全年通过鉴定、验收和认定的科技成果468项,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励成果148项。

科技队伍稳步发展。到2000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以上从业人员中科学技术人员达31.8万人。其中,自然科技人员16万人,社会科技人员15.8万人。在全市各级各类科技人员中,“两院”院士23人,享受国务院及长春市人民政府特贴人员累计达到388人。全市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已发展到102个。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78个,社会科学与人文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18个,科技信息与文献领域机构6个。

技术成果交易日益活跃,全市技术开发、咨询、转让等服务机构发展到1750户,技术成果交易额达3.9亿元。市科技管理部门共投入科技经费2630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3户,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利税4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33.3%。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42家。

质量技术监督机制日趋完善。全市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7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9个。全年共对1747户企业的产品进行了定期监督检验,检验样品7251批次,抽样合格率为80.9%,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全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查处违法案件3756件,查获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商)品标值1.5亿元。

教育改革稳步推进。2000年全市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25所,共招收本、专科学生5.1万人,在校生12.9万人。各类成人高等学校13所,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1万人,在校生3万人。2000年各类中等学校615所,在校生49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4.5万人,职业中学3.4万人,技校0.7万人,普通高中7.3万人,初中30.4万人,各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7万人。1880所小学在校生65.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

在全市151个乡镇的302所学校建立了“中央资源库远程教育网”单收站,开通了长春教育信息网。成功举办了2000年中国长春国际教育展览会,共签订中外教育合作项目108个。继续普及推广中小学营养午餐和营养豆奶工作,营养餐生产能力达10万份。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专业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共获各种奖励43项,其中,话剧《有泪悄悄流》获吉林省第十三届戏剧文学文华奖一等奖,杂技节目《小吊子》和《双人技巧》在第五届东北大区“金狮奖”预选赛中分获金狮奖和银狮奖。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围绕建城200周年、电影节等重大活动,通过广场文化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年共组织了100场文艺演出。

2000年,电影事业机构已发展到366个,其中电影放映点359个。文化事业机构239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10个,剧场、影剧院9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量221万册,其中少儿图书馆1个,藏量17万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79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48个,其它文化事业机构10个。文物事业机构7个,其中,博物馆2个。长春电影制片厂全年共生产故事片5部,译制片9部。

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全市有广播电台5座,节目7套,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台5座,节目6套,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全年共出版图书1899种,报纸、杂志、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医疗体制改革步伐加快。2000年末,全市卫生医疗机构发展到64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5所,拥有医疗、疗养床位2.3万张,比上年下降3.7%。卫生技术人员为3.5万人,比上年下降4.5%。农村村设置的医疗点2106个,比上年增长12.7%。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136人,比上年增长4.3%。个体开业人员1007人,比上年增长6.3%。每千人拥有医生2.1人。

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入,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108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到90%以上,建立家庭病床5692张,签定健康服务合同10万份。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冰雪为重点的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全年共夺得世界冠军18个;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80枚、银牌41枚、铜牌38枚。在全省比赛中,共获金牌226枚、银牌172枚、铜牌164枚。全民健身活动卓有成效。连续六年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优秀组织奖。各级中小学校继续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4.4%。

体育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加快。成功地承办了世界杯短道速滑赛、松下2000中国乒乓球大奖赛等国际比赛4项次,全国比赛20项次,省级比赛3项次,举办市级比赛32项次。全年创收912万元,比上年增长13%。

 

十二、环境保护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工程,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分别达到93%、60%和92%。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到2000年末,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49.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92.6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等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榆树市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完成了北郊39万吨污水处理厂的续建任务,启动了西郊15万吨污水处理厂和双阳2.5万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程。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每立方米265微克,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每立方米12微克,二氧化氮年日均值每立方米28微克,均好于上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地面水水质达标率100%。

 

十三、人民生活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0元,比上年增长8.6%,人均消费性支出5113元,比上年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420元,比上年下降5.5%。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09.7台,电冰箱及冰柜84.7台,洗衣机93台,住宅电话90.7部。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49台,电冰箱7台,洗衣机63台,摩托车19.8台。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5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15平方米。

全市从业人员311.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48.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2.8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99.8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47.8:20.2:32.0。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省级统筹单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2000年,全市共有48.3万名在职职工、15.4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97400万元,拨付养老金96951万元,为2.9万人次失业职工发放失业保险金730万元。2000年,城市居民共有6362户、13259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金1352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各类养老设施共205所。其中国家办社会福利院6所,农村敬老院148所,企事业单位、集体、个人办养老机构51所,总床位11894张。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快速发展,全市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网点8000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7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74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31万元,接收社会捐赠43.8万元。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编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