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一网搜 登录| 注册
政务服务 中国政府网 省政府网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Русский 站群导航
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长春 >  经济量级

1346万吨秸秆孕育新收获 2282万亩农田诉说新变化
从“秋收烦恼”到“增收法宝”

时间:2021-12-06 10:19 来源:
【字体: 打印

  初冬时节,随着玉米收获完成,九台区上河湾镇上河湾村的农田里只留下一捆捆等待运输的秸秆包。依托当地合作社,当地农民正有计划地将秸秆外运离田,“以前秋收后最犯愁的就是咋处理这些秸秆!现在好了,村里与合作社签订协议,秸秆统一打包离田做饲料,这下明年种地可省事了。”村民岳云发连连称赞。

  秋收结束后,处理秸秆便是农田里的头等大事。在做好禁烧的同时,我市各地频出“新招”,秸秆正以不同的方式和土地进行着最后的“交流”,无论是离田还是还田,不断拓宽的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正孕育着新收获,诉说着新变化,为农业生产带来新变革。

  治本之策 —— 打包离田告别焚烧

  打包离田是当下秸秆告别土地最流行的方式,也是消除露天焚烧隐患的治本之策。作为秸秆禁烧管控的首要环节,秋收以来我市各级政府积极与有关企业签订秸秆离田合约,统筹调配秸秆打包企业和秸秆打包机械,用好用足秸秆离田、综合利用等有关政策性资金,全力全速推进秸秆打包和外运离田。

  在九台区上河湾镇,持续实施的秸秆处置“5+1模式”,让全镇6万吨秸秆走上了离田的“快车道”。“我们以肥料化和饲料化为主、能源化为辅、原料化和基料化为补充,大幅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上河湾镇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机械化离田、饲料化离田、肥料化利用、人工离田等方式,实现了全域禁烧的目标。

  建立市统筹、县主体、乡村组织实施的责任体系,实行包保制度体系,健全市、县(市)区、乡镇、村、组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随着秸秆离田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效便捷的秸秆收储模式在我市逐步确立。2021年秋冬季至2022年春季,全市计划秸秆离田面积达2000多万亩,争取明年3月底前秸秆全部清场。据介绍,通过机械作业打包、人工捡拾打捆等离田方式,离田作业剩余物应低于秸秆量的5%。

  务实之策 —— 化作肥料提质增效

  眼下,正当很多农民都忙着将秸秆离田时,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忠国却说:“这些秸秆就留在地里了,明年继续采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秸秆还田技术,对陈忠国来说并不陌生,合作社已经连续10年采用这项技术。“在收割作业的同时,把秸秆打碎铺在地里,不仅减少了作业环节和化肥用量,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谈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陈忠国打开了话匣子,“合作社今年经营的500多公顷土地,全部应用秸秆深翻还田,平均每公顷节约化肥200多公斤,粮食增产5%以上。”

  肥料化利用是秸秆的一条重要出路。据农业专家介绍,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玉米秸秆还田为黑土地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大量的秸秆根茬还田,每年土壤有机质至少增长0.03%,可以达到增加氮磷钾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

  如今,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2022年,我市将计划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1124万亩。其中,全量还田面积150万亩,部分还田面积974万亩,并在适宜区域积极推广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碎混还田等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在水田区推广秋翻还田、旋耕还田技术。

  金石之策 —— 科技支撑示范推广

  秸秆综合利用离不开科技支撑。近年来,我市强化技术创新,积极吸引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配套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对于已经成熟的技术,组织基层农技部门、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示范推广。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捡拾打捆、秸秆青黄贮等项目,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意识和技能。

  “今年秋季整地,合作社的第四代专利农机试机成功!改良后的条耕机冷凉低洼地块同样适用。”榆树市晨辉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臣所说的“秸秆条带耕整一体机”,是由晨辉农机合作社和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院联合研制的。与传统旋耕起垄机相比,大幅度降低动力消耗,达到既灭茬又旋耕的效果,从而带动区域内保护性耕作由免耕播种向秸秆全覆盖转型。

  为加快推广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从2011年开始,长春市每年都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2018年,长春市又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在政策上形成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

  九台区推广秸秆集行免耕模式、高留茬覆盖模式和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公主岭市推广以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压还田技术为核心、米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多项技术配套实施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德惠市大力推行秸秆全量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本地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编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