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公用服务

推荐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长春 >  人文

寻脉长白山溯文化源起

时间:2018-07-25 09:38 来源:
【字体: 打印

  长白山称谓溯源和原始崇拜

  长白山,古称“不咸山”。据《山海经·大荒山北经》记载:“大荒山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从2000多年前的周代末期到公元317年的东晋,长白山在古代文献中一直被称为“不咸山”。

  《周易》中对“不咸”有个解释,古汉语“不”通“丕”,丕者,大也。“咸”谓“泽”,即湖泽,“不咸山”就是“有大湖的山”。这个湖就是指天池。这是古人按照地质特点起的名字。后来,《魏书》《新唐书》《北史》中又出现了“徒太山”“从太山”“太皇山”“太白山”等称谓。

  “长白山”的称谓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是在辽代。《辽史》卷十五记载:“辽圣宗统和三年(985年),长白山三十部女直酋长来贡,乞授爵秩。”于是,辽设长白山女直国大王府(为避讳辽兴宗耶律宗真,将“女真”称为“女直”)。宋《契丹国志》载:“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盖白衣观音所居。”宋人洪皓在《松漠纪闻》中说:“其山禽兽皆白,人不敢入……”由于“白衣观音所居”,而且山与禽兽皆白,故起名“长白山”,这是把长白山神化了,对长白山有了崇拜之意。

  金代崇拜长白山,大定十二年(1172年)在山北建庙宇,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明昌四年(1193年)又封为“开天弘圣帝”,但没有踏查长白山的记载。

  清代统治者视长白山为满族肇兴之地,创造了一个神话故事,即“三仙女浴躬圆池”。三仙女为郑固伦、恩固伦、佛库伦,其中佛库伦生布库里雍顺,是为满族爱新觉罗家族的始祖。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为“君权神授”套上一个光环。

  清代把长白山奉为神,但祭祀活动在康熙初年之后才有记载。

  康熙十六年(1677年),派大臣武默讷、侍卫费罗色等人踏查长白山,回来后,康熙命礼部审议,封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永著祀典”。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第二次东巡吉林,望祭长白山,十分隆重,随行的比利时人南怀仁在《鞑靼旅行记》中写道:“长白山在吉林南约四百里,山巅长年为白雪所掩盖,据说高耸云上,所以名曰‘长白’。”这是当时人对长白山称谓的一种理解。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令在吉林市小白山修建望祭殿,进行望祭。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月初八,乾隆帝亲自在小白山进行望祭。此时的祭山之礼早已由原始崇拜,上升为政治性的国家大典,“长白山之神”已成为皇权与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

  长白山的地理界定

  长白山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长白山是指长白山主峰及其周边的火山熔岩台地,可称为长白山腹地;广义的长白山是以长白山为轴心,包括其外延部分,可称为长白山山系区域。这两种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有关长白山历史文化的论述是在广义的长白山范畴里进行研究。

  狭义的长白山地区北界位于北纬42°05',南界位于北纬41°55',处于中纬度位置。西界位于东经127°55',东界位于东经128°74'。长白山如今是中国和朝鲜两国的界山,在我国境内的行政区划包括吉林省安图县南部,和龙市西南部,长白县、抚松县和临江市东部,总面积为759万公顷。

  广义的长白山地区指整个长白山地(),为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山地的总称。介于北纬38°46'至47°30'与东经121°08'至134°00'之间。北起小兴安岭以南、完达山脉北麓,南至千山山脉老铁山,西至医巫闾山以东,东到乌苏里江以东、锡霍特山,东南到朝鲜半岛狼林山脉、盖马高原、汉江以北。南北长约1300余公里,东西宽约400余公里,略呈纺锤形,由多列东北—西南走向平行褶皱断层山脉和盆地、谷地组成,总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长白山地区在我国境内的区划,基本上囊括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长白山地区总的特点是襟四水而跨两海,山峦起伏的平行山脉与宽广的东北大平原及山间盆地、谷地相间分布。站在长白山主峰——海拔2691米的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峰白云峰上极目四望,地脉水源,辐射千里。向东出图们江进入日本海及北岸滨海地区;向西出鸭绿江口进入黄海,那里有富饶的辽东半岛和辽河平原。向北顺着天池瀑布奔泻的方向是碧波荡漾的松花江,它携嫩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形成广袤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部完达山、老爷岭和张广才岭间有牡丹江平原,吉林哈达岭和龙岗山脉间有辉发河峡谷,吉林哈达岭和大黑山间有饮马河和伊通河河谷平原,龙岗山脉和老爷岭间有浑江谷地等等。向南延伸为太伯山,形成朝鲜半岛。茫茫海疆,绵绵山峦,山海相拥,江海相携,上有可以摩天的奇峰险石,下有可以探地的沟壑峡谷。这就是长白山及其周边的山海关系,这就是广义长白山的地理范围,这就是形成长白山文化的物质基础。

  长白山文化的特点

  1.渔猎、采集、畜牧、农耕相结合的多元的物质文化特征

  长白山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山高林密、河湖纵横。在这优越的生态环境里,各族人民从事渔猎、采集、畜牧、农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历史证明,长白山地区是中国农业发源最早的地区之一。当然,该地区的农业文化与中原地区有显著差别,即农耕一直没有排斥渔猎、采集和畜牧经济,而是与之长期共存、相互补充,形成了与关内“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并由此产生了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

  这种特色的物质文化,突出表现在边疆性方面。所谓边疆性,就是指长白山地区文化兼有农耕、渔猎、畜牧、采集诸种文化特征,以其多元复合型构成这一边疆区域文化的突出特色。由于它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前哨位置,成为了沟通中国腹地和域外文化的交流纽带,既积极吸收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又与域外文明多有交往和吸纳,这就形成了长白山区域文化强烈的交融性。

  2.质朴、率直、娴于骑射、勇于抗争的尚武精神

  东北气候严寒,生活条件艰苦,铸就了长白山地区先民吃苦耐劳、朴素节俭的生活习俗。为了获取维系生活的猎物,要穿越茫茫森林、艰险沟壑,去与猛兽搏斗,与大自然抗争,这样就形成了勇猛彪悍、尚武崇实、不事奢华的民风。骑射始终是长白山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许多生活习俗与其有关。长白山先民衣多斜衽、窄裉、箭袖,或短衫马褂,或长袍开衩,这种衣着都是为了便于骑射。其发式风俗,女真人半剃半留,结发为辫,便于马上行动。其婚俗,聘礼重马鞍,新娘进门跨马鞍。其育儿习俗,生子便在子孙绳上悬挂“公子箭”以作标识。游艺活动也尤其喜爱赛骑、赌射等竞技。所有这一切,都映射出长白山先民尚武的文化风范。

  3.善于学习、吸纳先进、乐于创新的意识

  地域的隔绝、民族的差异,未能阻挡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双向交流,长白山地区出现了多种民族文化:燕文化、箕子文化、夫余文化、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契丹文化、女真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汉族文化,其内容涉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史科技、绘画雕刻、音乐舞蹈、城市建筑等等各个领域。值得强调的是,汉文化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巨大而至关重要的。就东北古代民族发展的历程而言,从遥远的古代起,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与中原地区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并接受中原政权的管辖与统治,这对东北古代民族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东北古代民族自觉接受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制度的影响,摒弃陈规陋习和落后的政治形态、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从而改变了东北古代民族蒙昧落后的状态,逐渐与中原接近。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影响和渗透,最终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4.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萨满文化,是长白山地区诸少数民族传统的原始信仰习俗

  长白山地区各少数民族在大力汲取汉文化的各种宗教意识形态——儒、释、道的同时,始终没有丢弃作为民族传统信仰的萨满文化。历史上,萨满文化渗透到了各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萨满祭祀中那通宵达旦的狂歌漫舞、阖族欢聚的喜庆筵宴,都反映出长白山先民豪爽、开朗、热情、奔放、英武彪悍的民族性格。长白山地区古族的萨满世界是相当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是中华北方民族极富特点的历史文化现象。

  5.长白山文化洋溢着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长白山地区处在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前沿。早在17世纪,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和领土完整,这里的各族人民便对沙俄入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以萨布素为代表的杰出人物。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并强占14年之久,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始终没有间断。在白山黑水间的莽莽林海、崇山峻岭,到处都有我们的抗日队伍,出现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周保中等英雄人物。丰富的文献、资料、著述,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反映了这一时期长白山地区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历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长白山文化的又一特色。

  多民族共创灿烂文化

  长白山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从今天来看,长白山文化是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共同的文化。从历史来看,长白山地区先后有数以百计的部落、部落联盟和部族生活在这个大舞台上,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四个大的族系——华夏族系、东胡族系、秽貊族系和肃慎族系。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书写了惊心动魄的画卷,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中国有国家政权的历史为4000多年,而东北少数民族左右中国政坛达1400余年,约占三分之一的时间。东北少数民族曾六次逐鹿中原,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相融合,打破了民族间的壁垒,使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北方民族为代表的森林、草原文化和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脉,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东北四大族系由于生活地域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创造了以华夏族系为代表的燕文化、古朝鲜文化(箕子文化),以东胡族系为代表的鲜卑文化、契丹文化和蒙古文化,以秽貊族系为代表的夫余文化和高句丽文化,以肃慎族系为代表的渤海文化、女真文化、满族文化,这些文化表现出东北文化的多元性。同时在与相邻的其他民族文化及中原文化的碰撞和吸纳中,又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着本民族的文明。

  以建立在长白山地区的渤海国为例,渤海国(698~926)立国228年,与唐朝相始终。渤海国在保持肃慎族系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全盘吸收中原文化,在政治上仿照唐朝的官僚体系,形成中央设三省六部一台八寺,地方上建京、府州、县多级的管理体制。文化上刻意学习中原文化,推崇儒学,崇信佛教,通行汉语文。渤海国曾130余次派人去长安,使臣、僧侣、王公贵族子弟蜂拥而至,学习吟诗作赋。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写下一首诗《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渤海王都上京龙泉府仿照长安建设,十分繁华,是当时东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是公元八九世纪亚洲第二大都市,“海东盛国”名副其实。

  东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特别值得一提,这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水准的标志。契丹人于公元907年建立辽后,920年开始创造本民族的文字,契丹文是仿照汉字的偏旁部首创制的,分契丹大字和小字,使用范围有限。蒙古人利用回鹘文字字母创制,至今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今天仍在使用。女真人创造女真字,1119年制成颁行,依照契丹文和汉文创制,分女真大字和小字。满洲人创制满文,1599年仿照蒙古字创制拼音文字,在清代作为国语使用,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满语文对长白山文化研究至关重要,许多文献著作、家谱、萨满神词、满文地名,都是用满文书写的,不会满语无法解读,应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长白山文化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样,长白山文化也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东北各族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在开创美好家园的过程中培育出的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可以说,长白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独具东北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白山文化的又一重大贡献,是自然生态的保护与生态文化的阐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白山是一座丰富的自然宝库,也是一座生态文化的宝库,它的价值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我们应该继续把它保护好,建设好,使之成为人类的生态天堂。

  长白山文化作为区域性文化、边疆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周边国家的历史、民族、疆域和当今国际政治等问题相关联,做好长白山文化研究关乎国家根本利益,关乎边疆稳定和领土安全。

  另外,经济建设需要文化支撑,长白山文化研究也要为东北经济建设服务,为东北振兴服务。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实施,建设好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区,必然会促进长白山地区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研究和宣传长白山文化,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已肩负的历史责任,从长白山这片黑土地汲取营养,以饱满的激情谱写长白山文化新篇章。

  作者简介

  刘厚生,男,汉族,1941年生于北京,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满文专业。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长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满族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春市满族文化促进会顾问等职务,系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文传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东北民族与疆域史、满族文化与满语言文字、满文古籍整理与研究等。曾主持并参与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若干,如:旧满洲档研究(国家中华社科基金)、东北疆域沿革史研究(国家中华社科基金)、国家清史工程·民族志等。目前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满语文资料库的建构。

  几十年来,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三十余部,其中《满语文教程》《简明满汉辞典》《汉满词典》《满族萨满跳神研究》《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国长白山文化》等著作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旧满洲档研究》获教育部三等奖。

  多年来,为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高校培养了大批满语文人才,授业的博士生、硕士生逾百人,本科生和其他社会人士超过千人,为抢救和传承满语文作出较大贡献。

编 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