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公用服务

推荐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长春 >  历史

老长春商业街溯源
宽城子集镇小路成为长春大马路始末

时间:2018-08-09 14:08 来源:
【字体: 打印

  上世纪50年代,长春市将昔日的南、北大街和商埠大马路统称为“大马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马路。因此,要说大马路的历史,需要从长春老城的南大街和北大街说起,南、北大街比后来的商埠大马路的形成要早80多年。长春老城的南大街、北大街和商埠大马路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呢?
  南、北大街——从一条小路到贯穿长春老城的主干道
  1825年,长春厅从新立城北迁到宽城子时,当时的宽城子只是一个农村集镇,乡民称它为“宽庄”。当时的宽庄,在交错的农舍、作坊、店铺之间有一条小路,随着农民对生活和生产资料交换的需求,这条小路两侧自发形成了路边交易市场。
  长春厅衙署建成后,这里逐渐繁荣起来。随着宽城子更名长春,这里成为政治中心。为了发展贸易往来、建设城镇,当时的官府与商民共同努力,将这条土路拓宽、取直、整平,修成长2584米、宽约20米的砂石路。路旁的店铺、手工业作坊不断增多,还开设了钱庄和银号。这条道路不仅带动了宽城子经济的繁荣,长春厅也以这条干道为走向进行规划和建设城镇。就这样形成了“无城之城”,走过了40余年。
  1865年,绰号为“马傻子”的马振龙、王起等农民起义军不断对富商进行“骚扰”,并扬言进攻宽城子。官府出于防卫需要,动员商民捐款筑城,后来,修起了木板城墙,简陋粗糙的木板城墙在抵御农民军侵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97年,各城门楼改建为砖瓦结构。长春筑城后,昔日的砂石路成为贯穿长春老城南北的主干道,由全安门起至三道街口的路段称南大街,而由三道街口至二马路(永兴门)的路段称北大街,其二者连起来称南、北大街。
  长春老城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东西向与南、北大街成直交的四条街道,即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另外,还有几十条长短不一,宽窄不同的街坊巷道相互连通,形成适应发展商品经济和设置手工业作坊的格局。当时,南、北大街两侧日杂、百货、粮栈、银钱业等店铺十分兴隆。后来,横穿南、北大街的几条街道逐渐形成了专业市场,如东头道街成为柴草市场,头道街为铁器街市,二道街成为百货街,东三道街为瓜果市场,西三道街为银钱业市场等,长春历史上诸多的老字号也在这里兴起繁盛。据统计,当时南、北大街两侧的各类店铺有400多家。南、北大街的发展,对长春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它使长春由一个行政管理中心进而发展为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
  商埠大马路——中国政府在长春修建的第一条沥青路
  商埠大马路的形成比南、北大街晚84年,因开辟商埠而形成。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将其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日本迫使清政府同意开放包括长春在内的16座城市,实行“开埠通商”,以便加紧对我国东北和长春地区的经济资源掠夺。
  1906年,吉林将军达桂奉命筹办开商埠事宜,1909年,由西路兵备道道台颜世清主持开商埠工作。几经策划后,确定只能在旧城与满铁附属地之间建立商埠地。商埠地的范围,北起大马路,南至旧城的北门外(二马路口),东到永长路,西至大经路,占地约5.3平方公里。
  开放商埠地之后,首先修通了北门(二马路口)至日本桥通(胜利大街口)的一条大路,叫商埠大马路。还聘请英国工程师邓芝伟主持规划,以连接城内与满铁附属的商埠大马路为主干道,两侧由南到北与其交叉修成二马路、三马路直至七马路。商埠大马路是长春第一条以大马路命名的街路,它与南、北大街相连。
  初建时的商埠大马路是一条砂土路,路面低洼不平,雨天积水。1913年,商会投资12万大洋,维修了商埠大马路,也包括南、北大街的一段。不仅平整了路面,还在路两旁挖了排水沟,污水和雨水可以排入伊通河,大大改善了雨天积水和行路难的交通状况。
  随着商埠地的开发,商埠大马路两侧,店铺不断增加,老城区的商埠也不断转移,商埠大马路逐渐成为商贸中心。在商埠大马路的两侧,各种店铺不断增加,老城区的一些商铺也由南向北转移。与商埠大马路两侧相连的街路也相继形成商贸活动繁华街区。其中,东三马路因建有平康里妓院区、燕春茶园、升平茶园和崇德茶园,带动发展起来各种大小饭馆、果子铺、药铺、医院、产院、牙社、理发店,成为当时长春最热闹的路段。
  1930年,民国政府曾向每个商户征收补助修路费20元,对商埠大马路进行改修。还规定马路修成后,各商户应自行出资装修门前洋灰砖便道及安装门前排水沟的铁盖。改修后的大马路是中国政府在长春修建的第一条沥青路。
  百年商业老街——历经几度繁华与风雨的大马路
  东北沦陷时期,作为老商业街的南、北大街两侧主营行业有百货批发商店、日用品商店、药店、金店、银行、钱庄等,这里老字号云集。当时的商埠大马路是城市的商业中心,其繁华程度依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加紧了对东北资源的掠夺,这里的店铺受到冲击,著名的鼎丰真、稻香村食品店因无原料供应,不得不停业。
  1945年东北光复后,泰发合、振兴合等大商号,玉茗魁、南世一堂、达仁堂等老字号逐渐恢复营业,大马路与南、北大街再现繁华景象。然而,在解放战争期间,特别是后期,随着物资匮乏、经济衰退,大马路再次萧条。长春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大马路商业街,包括南、北大街进行整顿和改造。
  1957年,长春市政府整顿街路名称时,才将南、北大街与商埠大马路合二为一,统称为“大马路”。我们今天说的大马路,其实就包括了南、北大街和昔日的商埠大马路。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马路仍然是长春商业的中心,马路两侧遍布长春著名的商场、饭店,各种服务行业也是应有尽有。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活跃的大马路更是一度非常繁荣,甚至跻身全国十条著名商贸街之列,其辉煌程度可见一斑。但到世纪之交时,大马路商圈已经今不如昔,人气不可与其辉煌时同日而语了。

编 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