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公用服务

推荐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长春 >  历史

马列主义在长春的早期传播

时间:2018-06-05 09:52 来源:
【字体: 打印

  东北地区与俄国毗邻,位于东北中部的长春在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又是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分界点。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对长春的影响较大,马列主义在长春的传播也较早。
  华工回国 为马列主义传播创造条件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潮像一股春风吹到东北,吹到长春。从十月革命爆发到1918年5月,大约有4万多名侨居俄国的华工陆续归国,其中吉林省的华工就有近2万人,大多数分布在长春地区的中东铁路沿线。他们带回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消息和真实情况。他们当中,有的亲身参加了十月革命,有的耳闻目睹了十月革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还带回了许多苏俄报刊和书籍,这些书籍在我国流传后,给广大工人带来了很深的影响。这些华工的归来,不仅壮大了长春的工人队伍,也为促进工人阶级的觉醒、马列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归国华工成了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的宣传员。如1919年6月24日的《大东日报》以“苏俄又派赤化宣传员,华工协会李子馥等十二人回华”为题,报道了李子馥、张玉绅、李国思等12人回国宣传马列主义一事。这些人“改扮工商装束”,“赴中国各省宣传赤化”,他们不携带任何书籍及印刷品,是一批理论水平较高的共产主义宣传员。
  除了归国华工以外,苏俄还派专人携带印刷品前来宣传马列主义。如1921年4月10日《盛京时报》以“查禁俄党印刷品”为题,报道了“近有俄党多人,在京津一带散播印刷品……”反动军政府视马列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加以阻止。1926年11月8日《盛京时报》以“东省当局严防赤化”为题,报道了当局制定的《防范过激施行细则十条》,凡是新入境的俄人要严格检查;对从俄回国人员也要严格检查,书报不准发表过激言论,违者要依法处罚;对于学校、工厂要严加防范,查出有染过激思想者,即严行取缔等等。从中可以看出,马列主义的宣传已势不可挡,反动军阀政府对马列主义的传播非常惧怕,防不胜防。
  一些进步报刊介绍马列主义
  在长春介绍马列主义的报刊,主要有《大东日报》、省立二师校刊《吉林二师周刊》和《秋声》等等,在现已查到的三十几份《大东日报》中,有9份刊载了介绍马列主义的文章。
  《大东日报》当时在长春是订户较多、影响较大的地方报纸,经常刊登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本性、说明工人阶级受苦受难根源的杂文,还宣传民族解放的理论,如1926年1月6日刊登《弱小民族应如何解放》。
  20世纪20年代在长春传播马列主义的另一份重要刊物是《吉林二师周刊》,它是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校刊。1925年10月1日创刊,共发行8期,于同年12月20日停刊。共产党员韩守本任该刊编辑部主任,刘旷达任编辑。《吉林二师周刊》创刊伊始,就实践着它“研究学术”“阐扬文化”“领着有为的青年改造那黑暗的社会”“奔向光明灿烂之巅”的宗旨,是一份宣传反帝反封建、传播马列主义的刊物。
  《吉林二师周刊》停刊后,以姜宝昌为首的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进步学生创办的校刊《秋声》,也是一份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秋声》第56号刊载了一篇题为《一个青年出路》的文章,称颂列宁为先哲,主张阶级斗争。这份具有战斗性的进步刊物,对二师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
  《盛京时报》在1917年至1927年这10年间,共刊登有关列宁、十月革命、苏俄情况、马列主义在长春传播等方面的报道近百篇。如1923年4月13日刊登张维周的《列宁生日》,热情地歌颂了列宁的伟大功绩。1921年5月10日,《盛京时报》详细介绍了“北京五四纪念大会”的经过。1921年5月24日还刊登了《列宁派之胜利》等一些评论。这些都直接宣传了马列主义,使长春人民获得了极大的鼓舞。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列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来到长春,他们在工人、学生中宣传十月革命、马列主义。
  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成为长春传播马列主义的中心,被誉为“爱国革命运动大本营”。这是因为二师有一批思想比较进步的教师,他们大多参加过五四运动,思想比较进步,从上海、北京、四川来到东北,有些人已经有了革命思想。其中有数理化教师恽代贤(恽代英的弟弟),古典文学、英语教师葛季英(恽代贤的爱人),国文教师刘旷达、宫壁成、周建标,英文教师武芳林,还有进步教师彭蔚山、赵雨勤、杨定一、陈拟秋等,长春的进步教师何月波也来到二师任教。这些教师大多数比较年轻,思想进步,学识渊博,善于演讲,又平易近人,比身穿长袍马褂的“老夫子”更受学生欢迎。他们把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宁和十月革命、唯物史观等内容都带进了课堂,把一些革命书刊也带进了校园,如《新青年》杂志、《向导》周报、《奔流》等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二师、二中掀起了阅读新书、传播新思想的热潮。这些书刊使广大师生知道什么是十月革命,列宁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
  在这些进步教师中,刘旷达是一个代表人物,他的课最受学生欢迎。刘旷达1920年夏天就在成都参加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1924年到北京大学做旁听生,他的老师周子文常利用课堂宣传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列主义思想。刘旷达1925年来到长春,在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员,他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唯物主义。《盛京时报》1926年10月22日载:“1月17日,长春日中教育界于自强学校召开年会,与会会员百余人。吉长道尹孙其昌,满铁长春地方事务所所长花井、长春知事张筱斋等到会……省立二师教员刘旷达讲了《唯物主义警钟敲响了》……”刘旷达的演讲驳斥了当时某些人宣扬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他的演讲稿同年10月在《关外》创刊号上发表。刘旷达在长春的革命活动影响不断扩大,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遭到通缉和追捕。《盛京时报》1926年10月28日以“第二师范发现赤化”为题作了详尽报道:“长春西岭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内,有被赤化情事,被道尹及警察厅长知觉,密派督察长鲁侠民侦悉底蕴,捕获学生宋克恭一名,系德惠县人,其余逃跑。又有教员刘旷达一名,系四川省人,年三十余……”该报在同年11月9日、11月16日、11月20日、11月29日对这起“赤化”案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报道。
  中共早期党员张锦春等传播马列主义
  1924年8月,哈尔滨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张锦春到长春开展地下工作。他到长春二道沟邮局当邮务生,后任局长,以此职业为掩护,建立了党的长春通讯站,主要任务是负责接收、转递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与哈尔滨党组织之间的来往文件和消息,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员,开展群众工作。
  为了在长春传播马列主义,张锦春组织铁路工人成立了“吉长铁路工会”,发展安贫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联系省立二师进步学生韩守本等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上海“五卅惨案”消息传到长春后,在张锦春的支持下,韩守本等人首先联合省立二中学生召开大会,举行游行示威和请愿活动,抗议英、日帝国主义枪杀中国工人的血腥罪行。在青年学生的影响下,许多市民、商人也参加了示威和请愿活动。学生的爱国行动震动了反动当局,教育局立即决定提前放暑假,以破坏学生运动。韩守本等人则组织同学回到各县成立“沪案后援分会”,继续声援“五卅运动”。经过战斗洗礼,韩守本政治上更加成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二师建立了党的地下通讯站。为了宣传马列主义,他和一部分进步教员、同学,创办了校刊《吉林二师周刊》,该周刊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和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介绍苏俄十月革命成功的道路和莫斯科庆祝十月革命游行的盛况。在剖析中国之病源时指出,“不平等条约是贴在中国人身上的卖身契。”韩守本在《游头道沟的悲感》一文中,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与勾结反动军阀欺压中国人民的罪行。该周刊曾大声疾呼“青年速醒”,号召有为的青年们“把帝国主义推翻”。
  1926年4月,共产党员杜继曾来到长春。他以省立二中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宜传马列主义,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在工人中组织工会。他把读书会看作传播马列主义的最好阵地,经常向周围的师生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情况,分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形势,指出中国人民终会起来赶走帝国主义,将来的中国一定是一个“赤色的世界”。他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分析启迪了师生们的思想,很受欢迎。
  杜继曾和韩守本等人还广泛散发从哈尔滨带回来的宣传马列主义的书刊,扩大马列主义的影响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党的地下通讯站的建立,这些都为1926年秋建立中共长春支部创造了条件。

编 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