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公用服务

推荐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长春 >  历史

清代长春职官那些事儿(十二)

时间:2018-05-30 15:01 来源:
【字体: 打印

  王昌炽是长春府第十二任知府,也是在长春任职时间最久的知府。王昌炽与他的同僚相比,堪称不走寻常路的典范。在重视科举的封建王朝,连秀才都未考中的王昌炽居然在官场如鱼得水,最终成为地方要员,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清朝末期,地处边疆的吉林省,俄日势力日益壮大,早期在与俄交涉的过程中,王昌炽又有哪些可圈可点的表现;在上任时“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长春,他又做出了哪些政绩呢?本期老长春,我们就来说说这位身处末世,却不同凡响的长春知府王昌炽。
  王昌炽,湖北江夏人,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九月初二到任长春。王昌炽出身文童,在清代长春历任主官中,这样的出身是最低的。
  按理说,在重视科举的时代里,他连秀才都没考中,是不可能走上仕途的,但王昌炽却有自己的办法。清光绪六年(1880年),已24岁的王昌炽在童试中落榜,他深感科举无望,于是另辟蹊径,到新疆投效军营。当时经营新疆的人正是左宗棠,他求才若渴,王昌炽尽管只是一介平民投军,但在军营中很快崭露头角,三年后就因办事得力被奏保为“以巡检归部尽先选用”,以此跻身清代官场。此后,他又不断立功,很快获得了知府、知县的任职资格。
  1、投效吉林的王昌炽 仕途缘何一帆风顺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王昌炽和文韫等人一样,选择了投效吉林省,被安排在练军队伍中。清代,因为岗位稀少,官场竞争非常激烈,投效到边疆省份,是很多人最后的选择。王昌炽和文韫等人的选择,想必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一点。到吉林后,王昌炽因为在拿获马贼、在珲春收还被占种的土地等事中表现出色,先后被奏保了同知、知府,甚至是道员的任职资格。他基本都是“遇缺尽先即选”,在担任长春知府之前,他几乎是没出任过实职就晋升到更高一级。能做到这一点,他或是因为立功受奖,或是通过“加捐免补”的方式,从而跳过了很多岗位。在吉林省,他署理过伯都讷同知,其后又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署理了长春府知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即补授了实职。就这样,王昌炽用20年的时间,从一个最普通的童生成为一个地方要员。
  王昌炽在官场之所以有这样的升迁速度,与他的阅历、能力,以及其采取的方式都有关系。他从20多岁投效军营开始,就拥有了丰富的阅历,他自己曾说,“忆余投笔从戎,纵横数万里,人文渊薮与蛮犷村墟,所阅不知凡几”,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昌炽虽不能读万卷书,可做到了“行万里路”,这是他增长阅历和才干最重要的人生经历。无论是在新疆军营,还是在吉林省,王昌炽在每个岗位上都做得非常出色,深得上官的认可。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与他数次纳捐也有关系,捐免的方式让他在仕途上走了捷径,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从他数次纳捐的行为看,其家境应当是相当富裕的,也可以看出王昌炽生财有道,同时,与清代多数官员一样,这也成为他日后腐败的诱因。
  2、不卑不亢的长春知府 强虏面前维护百姓利益
  王昌炽在吉林做官的时代,不可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官要对俄交涉。起初,王昌炽担任长春知府,其实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因其前任廉慈丁忧离职,吉林将军长顺就让王昌炽署理这个职务,从当时的奏折中可以看出,长顺刚开始并没有让王昌炽在长春任职的打算,可为何仅仅四个月后,长春就上奏朝廷,认为王昌炽“才识明练,办事勤敏”,请以之补授长春府知府。在这样短的时间,王昌炽就能从署理转为补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当时堪称最棘手的问题——对俄交涉上做得比较好。
  王昌炽到任时,义和团运动刚刚结束,俄国以保护铁路为借口,在长春驻扎的士兵约有二千余人。谢汝钦任知府时,为了防止俄兵犯城、掠民,为了稳住俄国士兵,对其实行的是怀柔政策,即“凡有需索,悉为供给”。但谢汝钦在长春与俄国人打交道的时间仅一个月,此后,就被长顺调往省城吉林。接替他的廉慈,在其任职的近一年时间里,俄国驻兵不断向他需索,不仅是吃的用的,“各处俄员由府过境经过,以及驻宽俄员来署晤谈公事”,也要宴请,每餐最少二三百吊;俄兵换防的车票钱也由长春府支付。甚至俄兵在头道沟修建兵营、医院,大到买砖木,小到家具、炕席钱,本应由俄国人自己出资的,都要找地方官代为支付。刚开始,廉慈也想办法拒绝,但面对俄兵的恐吓和威胁,廉慈最终屈服了,只好“代为垫款办理”,到他丁忧离任时,已经花费了二万余吊巨款。廉慈这样做,一是中国当时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二是他过于软弱,不能和俄兵据理力争。廉慈在后来给吉林将军的报告中称此事是因为“恐激交别生枝节,以至有误大局”,这一方面掩盖自己的无能,但也折射出俄军在长春横行霸道、肆无忌惮的强盗行径。
  按照规定,当时可以用于款待俄军的公款,只有两千多吊,不足部分都是廉慈自己垫付的,廉慈在离职一年后,曾要求吉林将军对这部分费用报销,但吉林将军答复说:“各属款待俄人费用,均应就地自行筹款”,而且这笔开支“亦多糜费”,只答应给他报销三分之一,这还是看他是丁忧人员的格外体恤和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廉慈要承担一万多吊的亏空,这是他几年的俸禄之和,可以说,他这个长春知府,当得是相当窝囊的。
  王昌炽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到长春后,很快就处理好了和俄国人的关系。其间有哪些曲折复杂的过程,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长春县志》的王昌炽传中,只用了“折强邻于樽俎”一句带过。从这里大体可以看出,王昌炽肯定不像廉慈那样,曲意逢迎。其对俄人的态度,在一些事情上可以看出一二。他对通俄分子,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当时有个乡约叫孙作新,谢汝钦任知府时就很信任他。义和团运动兴起时,他带人烧了小八家子教堂;当俄军进入长春时,谢汝钦派他做向导,给俄军安排驻地,结果孙作新“代占西岭铺房”,使得名噪一时的西岭八大家从此衰败。此后,他又给俄军接济粮食。当时的长春商民对其非常痛恨,王昌炽到任后,对其进行查处,将他拘押准备严惩,结果孙作新从已经调到吉林城的谢汝钦那里得到一个条子。据记载,王昌炽看到这个条子后,释放了孙作新,但并没有饶恕他,而是将其驱逐出境,不得再回长春。并在财神庙立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孙作新的恶行,用来警示商民。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年初,正值日俄战争,大量俄军南下,经过长春,在日俄两国交战过程中,长春“悉驻重兵”,战线也逼近长春,黑龙江抚巡程德全形容当时的局势,说:“常人处此,鲜不拮据”,而王昌炽却“布置从容,相机因应”。当时驻在长春的俄军抢劫粮食、强拉牛马,敲诈银钱,占征民房,无故杀人,可谓无恶不作。当时农安县的德隆号烧锅,曾有800名俄兵进驻,吃掉大牛16条,谷子二三十石,大麦220石,这些物品,就给了6元羌贴。这些士兵走的时候,又“拉去大麦一百余石,肥马四匹”。还有恒裕乡的腰截子屯,四五名俄国士兵在陈姓翻译的带领下突然闯进村民张义家里,要求张义拿出钱财,否则就拉走家里的马匹。无奈之下,张义只好拿出30元银元交给了陈姓翻译的儿子,这伙强盗才满意地离开。当时的长春城周边,俄国士兵占用大量民房,使得房主不得不投靠亲友的事情也有很多。商民纷纷到府衙恳请王昌炽作主,赔偿损失,讨回公道。王昌炽每次受理百姓的控诉后,都是直接照会驻吉林的俄国武官帮办诺维阔夫,要求他对俄国士兵严加约束,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并惩办犯法的士兵。王昌炽的拒理力争,确实收到了难得的效果,“俄之统兵大员转服其公,为之下令敛戟”,他们因此下令给士兵,占用的房屋要给租钱,吃的用的按价付款。
  清光绪三十一年三月,王昌炽还会同俄军统领,发布了一道安民告示,这个报告说:“日俄失和,俄兵所到之处,黎民逃散,不能守业”,现在治安好转,“四外逃徙旗民人等,各回本处,如安本业耕种地亩,以待秋收”。如果再有俄兵到乡下抢拉牛马,强买粮石柴草,“务将该俄兵腰牌号头记准,至相近俄国地方官署呈控,倘有徇私不准,急速来街,至俄国将军衙门呈控”;而那些俄语翻译如果仗势欺人,也依律严办。布告还说,中俄两国官员,会不定时派出差员,四处巡查俄兵的各种非法行为。
  从这个布告中,可以看出,俄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几年前的那种嚣张气焰。此后,俄军为了不打扰商民,与长春府商定,在长春城的南关及外镇成立了多个专门与俄兵贸易的集场,凡是俄国人需要的粮食、柴草和牛羊,都在这里购买,这样俄军就不会再下乡扰民了。这说明,王昌炽在与俄人交涉过程中,还是很有才干的。
  3、政绩突出的长春知府 福荫后世民众
  作为一任知府,王昌炽在治理地方上政绩也很突出。他上任时,长春“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王昌炽下车伊始,就着急向民众询问疾苦,惩治盗贼,安抚百姓。
  王昌炽的政绩一直到今天仍有影响。他主持修复的杏花村,今天仍是长春人茶余饭后休闲的一处所在。杏花村本是民人刘殿臣的私人村园,草木茂盛,又有溪水流过,“其中遍植樱桃、李子、杏等树,而又以杏为最多”,但俄军进驻后,惨遭蹂躏,所有花木被摧残殆尽。
  王昌炽到任后,看到当时的情景觉得很可惜,于是捐出自己的廉俸钱,将其购归官有,全面规划整治,重新在园内栽榆、柳、樱桃、杏树等;还在黄瓜沟北岸“建瓦舍三楹”,挂上“课农山庄”的匾额。王昌炽的幕友秋元朗还特地撰写了一篇《杏花村记》,详细阐释了“课农”二字的含义,称王昌炽是想“撤充其量,仿行屯田,以实边而弭患”,想仿照过去屯田重视农时的做法,让百姓更好地知道耕作的重要,最终达到边疆人们殷实富强,消除俄兵等带来的祸患。杏花村可以说是长春历史上第一座有规划建造的园林,至今部分仍存在,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此外,王昌炽还移建了魁星楼,这是他重视教育的一个体现。王昌炽在长春“整顿书院,严定课程,鼓吹文风,振作士气”,并“严定课程以兴实学,聘儒之有行者,朝夕宣讲《圣谕广训》以对牖民智”。这为长春开启民智,移风易俗,推动长春融入近代社会,是功不可没的。
  鲜为人知的是,王昌炽还整顿了长春公议会。长春公议会本来是行会组织,但在当时,已经是用人失当,假公济私、因私废义的事情层出不穷。
  当时长春有名的商号福兴德垫付的勇饷,以及为清光绪十八年长春商人罢市案而获罪的公议会会首垫付的赎罪款近34万吊之多,其他商家却不分摊。王昌炽将此事查明,要求各商家共同分担这笔巨款;他还规定公议会凡遇有会事,必须有首商亲赴办理,不能再留用匪人。经过整顿,公议会又走上正轨,众商“欢欣鼓舞”,为王昌炽刻立了德政碑,以垂久远。
  王昌炽在长春任达四年半,是任职时间最长的知府。他的治理,深受吉林将军长顺的赞许。就连黑龙江将军程德全都说他“才识过众”,并向朝廷上奏密折,推荐王昌炽。王昌炽离开长春后,又兴办矿务,但在光绪三十三年(1904年)因截留牛马税数十万两而遭参革,被追缴官银十万两。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初十,王昌炽在哈尔滨病故,而此时,他才上缴了五万多两白银,其余部分后来被豁免。

编 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