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公用服务

推荐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长春 >  历史

伪满洲国帝宫前的护城河

时间:2018-05-07 09:51 来源:
【字体: 打印

  今天的伪满皇宫博物院正门莱薰门朝向南方的路是陕西路(原兴运路),朝向东西方向的路是光复北路。鲜为人知的是,这里作为伪满帝宫时,正门前曾有一条护城河。
  头道沟上曾有15座桥
  据《长春县志》记载:“头道沟,上为乡五区任家屯(今北安路西口)前后岭浸溶之水汇而成流,经县城北南满铁路用地公园(今胜利公园),东过吉长铁路水门洞下入伊通河。长约十里,南满铁路头道沟车站(今长春火车站)在其北冈上。”意思是,头道沟发源于今北安路西口,自西向东流经今胜利公园、东一条街(贵阳街段)、东二条街、东三条街、胜利大街、吉黑榷运局门前、吉长铁路水门洞(今长春轻轨四号线伪满皇宫站南侧吉长铁路铁轨下),入伊通河。
  1931年以前,头道沟上有15座桥,其中8座在当时的西公园(今胜利公园)内,其余7座由西向东分别是八岛通桥(今北京大街上)、东二条通桥(今东二条街上)、东三条通桥(今东三条街上)、日本桥(今胜利大街南端)、东五条通桥(今东五条街上)、兴运桥(今伪满皇宫博物馆莱薰门前)、盐仓南桥(今伪满皇宫博物院岛居门前)。这些桥梁除兴运桥、盐仓桥外,均由日本人修建。
  盐仓门前头道沟成为伪帝宫护城河
  1908年5月,长春知府唐人寅主持在头道沟下游北侧高地上建起长春盐仓。1909年长春开埠,经吉林西南路分巡道道台颜世昌批准,在头道沟下游的盐仓南门前修建了通往商埠地和长春城的兴运路,南起长通路,北至盐仓南门的头道沟下游南侧。同年,长春盐仓为便利出行,在南门与兴运路之间修建了一座木桥,称兴运桥,南门也改称兴运门;在东门外的头道沟下游上修建了盐仓南桥。1911年10月,吉黑榷运局和吉黑盐务稽核处从吉林省城迁到长春盐仓后,将原来的房舍进行重建,但已破损的兴运桥木桥却没来得及修缮。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执政府先在位于今亚泰大街669号的吉林道台衙门办公,后搬到长春盐仓大院内。当年为出入安全,将原来的木桥改水泥竖梁、水泥板面的水泥桥。1934年3月,伪满洲国实行帝制,长春盐仓大院又被改造成伪满洲国帝宫,原来的兴运门改称莱薰门,对该门和兴运桥进行装饰和修缮。从此,该院门前的头道沟就成为伪满洲国帝宫的护城河了。
  伪帝宫的护城河是如何消失的
  可是,自1915年日本满铁在西公园建园将头道沟上游围入园内后,由于头道沟是季节性河流,沟外没有源泉,河道水量日趋减少,逐渐变成满铁附属地的城市污水处理沟。每逢干旱季节,下游臭气熏天、蝇蚊孳生,而伪满洲国帝宫坐落在该河道下游北沿正当其冲。日本关东军于1935年7月决定修建宫前广场,平填护城河,将明渠改为暗渠,并在莱薰门西侧新建宫门保康门,门前设一广场,内设民众公园。头道沟平填工程,从西公园正门南侧到伪帝宫大院东墙外,地下埋设水泥管道,然后用土填平,修成道路,由满铁事务局规划,濑工事务所与今井组两个建筑公司共同承包修建。原计划1936年末完工,由于当年天气寒冷,工程拖到1937年4月才全面竣工。至此,头道沟从西公园正门南侧到伪帝宫东墙外段的河道及河道上的7座桥全部消失,伪帝宫的护城河也消失了,头道沟下游河道只剩下长春轻轨四号线东侧景东路至伊通河段。伪帝宫正门前东西走向的路就是今天的光复北路。

编 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