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公用服务

推荐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长春 >  历史

清代长春职官那些事儿(十一)

时间:2018-05-07 09:50 来源:
【字体: 打印

  光绪末年,长春成为俄国和日本争夺的交会点,这就要求长春知府要具备和俄日两国打交道的外事能力。以往,吉林将军对长春知府的选拔,只需要使其具备行政能力就够了,而此时的形势则需要长春知府不仅要熟悉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而且在对外事务的处理上,能够随机应变,有足够的决断力。不仅如此,随着清末新政的施行,此时的官员也要具备应对改革的能力。
  1905年,日本借日俄战争胜利势力进入长春,开始筹建满铁车站和附属地。1908年,清政府在长春设立吉林西路兵备道,对日交涉多数由其完成。此前,清政府在长春的官员在外事上主要应对的是俄国。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长春的历任知府,如谢汝钦、廉慈、王昌炽、宋春霆、章绍洙等人,都曾对俄国和日本打过交道,总体来说,他们都能努力履行职责,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其中最出色的,便是谢汝钦和王昌炽。今天的老长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谢汝钦。
  才干突出 深受官民爱戴
  谢汝钦,字敬之,贵州仁怀人。谢汝钦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二月以试用知县的资格来到吉林省,经过一年试用后就留在了这里。在长春历任主官中,谢汝钦的原籍是最靠南的,从贵州到长春,从西南到东北,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很难想像他是如何适应的。
  在吉林省,谢汝钦先被派往蚂蜒河,负责土地开垦等工作和赈务,主要工作是修理沟渠,解除水患。此后,他又在五常、伊通、伯都讷各厅州和吉林府,以及宾州厅、长春府都担任过主官,还署理过吉林分巡道。所在岗位都非常重要,在这些岗位上,谢汝钦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在吉林府,捐廉课士,赈济灾民,清厘积案,练团捕盗。在宾州厅时,大量流民入境,谢汝钦都能很好地安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宾州当地数百名信教民众集合起来,想乘机发动暴动。谢汝钦只带几个人“轻车驰往”,对领头的教民实施抓捕后,对其他教民劝说开导遣散,兵不血刃地化解了一场突发事件。他在这件事的处理中,展示出过人的胆识和非常强的危机化解能力。这些优点,在他后来担任长春府知府的一年里,也有着大量的表现。
  作为地方主官,谢汝钦勤政爱民。据史书记载,他每在一个地方卸任,百姓都是“卧辙攀辕”,对其恋恋不舍。他不仅得到百姓的爱戴,由于突出的才干,也成为吉林将军长顺欣赏和信任的少数几名官员之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王朝面临的时局越来越艰难,朝廷也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的重要,要求各省的将军、督抚保荐人才,长顺就推荐了谢汝钦和杨同桂。而在此之前的1893年,长顺就以谢汝钦“获盗有功”为由,为他“请补知府,后以道员在任候补”,当时,他到吉林还不到八年,就官升数级,这通常是其他官员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实现的。
  补授长春知府 因何延迟三年到任
  由于谢汝钦的出色表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吉林将军奏请由谢汝钦补授长春府知府。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早就来到北京的谢汝钦,在吏部的带领下觐见光绪帝。吏部还保举他“在任以道员遇缺即补”。对一名官员来说,这是人生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没有补授,就不会成为一名正式的知府,除非通过捐纳,否则一生也没机会升为道员。但当他回到吉林时,却没有像其他补授官员一样,在几个月内就正式上岗,而是等了近3年,才到长春就任知府。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谢汝钦回到吉林省后,当时的吉林知府鄂龄由于在处理英国传教士购地建造教堂的问题上,惹恼了英国人,被控告到北京,要求对其进行处分。为躲避风头,时任吉林将军的延茂就将鄂龄派到长春来任知府。吉林府是吉省首府,所以吉林府知府是很重要的岗位,人选必须是延茂信得过又有才干的人员,谢汝钦就成为不二人选,被委署为吉林知府。
  当时,正常情况下,署理一个岗位就是一年时间,恰好在这段时间,中国和俄国商谈修建中东铁路事宜,对外交涉事务增加,吉林省城设立了交涉总局,谢汝钦以吉林知府身份,兼任了交涉总局会办,不久又提升为总办。在办理外交上,谢汝钦“明敏练达,遇事动中机宜”,在两年多的时间,没有一件公事被贻误。在此期间,因为谢汝钦还暂署过吉林分巡道这一重要职位,成为长顺离不开的帮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二月,鄂龄也离任长春府,本来谢汝钦应该“赴接本任,以重职守”。但长顺认为,当时对俄交涉事宜众多,仍坚持将谢汝钦留在吉林知府任上。对谢汝钦来说,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是干工作,可是这就涉及到他的“论俸”问题。所谓“论俸”,即计算食俸的年数。在清代,不论内外官员,均以实授到任之日论俸。就是说,凡是奏补实缺的官员,必须从授补职位工作的那天起,才可以计算“俸期”。仅就长春知府来说,“三年俸满”,如果没有错误,而且小有政绩,那就可以开缺,赴部引见,提升到道员的岗位上。这其中还涉及到“较俸”制度,大家都是实任知府,且只能提拔一人,那就要比较看谁的食俸资历更长了。
  按照这样的制度,谢汝钦迟迟不能出任长春府知府,就不能论俸,也不能“在任遇缺即升”成为道员,这严重地影响了他的个人前途。好在长顺注意到这一点,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鄂龄离开长春后,长顺派书瑞到长春署理知府,同时又上了一道奏折,为谢汝钦争取待遇,长顺提出将谢汝钦从署理吉林府知府那天,作为他在长春府的论俸时间,光绪帝批准了这一要求,谢汝钦也算得到了组织的照顾。
  在协助长顺办理铁路交涉等事项告一段落之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初九日,时年40岁的谢汝钦终于来到长春,这时距谢汝钦补授长春府已经过去近3年。
  义和团运动中 与俄军交涉种种
  谢汝钦到任长春知府第二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义和团运动席卷吉林省各地。根据圣旨,光绪二十六年五六月,吉林省各府州县官员就纷纷招收拳师,训练团勇。这其中吉林城办得最为红火,长春知府谢汝钦从奉天选拳师20名,在长春城内设坛,教授义和拳法。吉林将军长顺还特给长春府下批示说,对这些招来的拳师们要“妥为照料,督饬认真教练”,到六月中旬,长春府已经有拳师50名。长春为东三省中心,商业发达,又有俄国车站和英法等教士们修筑的教堂,理所当然地成为义和团的重要活动地点。
  从资料来看,谢汝钦对义和团运动引发的连锁反响还是抱有谨慎态度的,比如他曾派人前往镇压制止“土夫”,即雇来修筑铁路的农民拆毁俄国铁路和设施的活动。而且随着吉林省各地义和团活动的加强,长春的义和团也计划在六月初九日这天进攻俄国宽城子站,应该是受到谢汝钦的压制而没有行动。但到了六月十七日,长春义和团已不受控制,他们烧毁了城西小孤榆树村的俄修房屋。六月十九日,数十名清兵在长春城外被由昌图来的几百名俄军围歼,于是义和团开始进攻宽城子车站,并将这里的俄人住宅和车站烧掉。随后,他们又烧了城内的法国教堂、英人教会和城外耶稣教堂。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谢汝钦以安抚为主,对义和团拳民,“派员招待,优与饮食,不使外出”。在他的安抚策略下,长春义和团运动“未至大滋也”,长春府内的8座法国教堂,有6座得以保留。而被烧掉的那些建筑,事后均由吉林省赔付了大量白银,而这项赔款基本由商民承担。由此可知,谢汝钦对时局还是有着较高的判断和掌控能力的。
  义和团运动使沙俄找到借口,他们大举进攻东北。吉林省各地也早早地做一些准备。在长春,谢汝钦积极筹办防务,挖城壕沟修城墙,一些村镇还修建了围子。因为害怕俄兵的到来,大家积极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谓众志成城。可这些设施并没派上用场,因为长顺决定放弃抵抗,派人与俄军议和了。面对战事失利,义和团首当其冲承担后果,在当时的主流环境中,从“神勇义和团”变为“拳匪”,受到镇压。当时吉林省城的义和团大法师敬际信被密捕处死。而在长春,谢汝钦对招来的50名义和团勇,并未加害,而是将其遣散。
  当时俄国军队一路南下,八月二十八日这天,沙俄军队2000多人由一名都统带领,开到长春城外。谢汝钦表现出巨大的胆识,他“单骑进入俄营”,会见俄军首领与其进行交涉,并与俄军约定“无掠民,无犯城,凡有需索,悉为供给”。
  据《长春县志》记载,俄军被谢汝钦舍身为民的精神所折服,于是出城驻扎在南岭,第二天经大孤山前往奉天。但事实并非如此,这2000多人从此以保护铁路为名,留驻在长春。为防止俄军进城扰民,谢汝钦对这他们“慰劳备至”,在俄军到达的当天,长春府就送去两头牛、白面、洋酒、烟卷、罐头等大量物品;第二天又送去大量食用物品,仅牛就有10多头,此后的大约一个月,基本上天天如此。此外,还要送俄军军官绸缎、洋皮祆,给士兵送赏钱;还要为俄军修房屋,款待酒饭等,花费巨大。对侵略者的贪得无厌,谢汝钦只能如此低声下气,但换来的确实是长春城内闾阎安堵,商人归市。长春人赞扬说:“太守之设施镇定,人民之不遭大劫者几希”。对这些措施,长顺曾在上奏朝廷的奏折中对其大加夸奖。
  但遗憾的是,当时俄国宽城子附属地内还没有修建军营,为了不扰乱城市,在谢汝钦的安排下,长春老城外的西关成为俄军驻留地,而这里正是长春“西岭八大家”所在地,当时商业非常繁荣。俄军将各大商号的房院全部占领居住,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末还没有退交,商民所受损失不可记述,直接造成了长春西岭八大家的衰败。
  总的来说,谢汝钦对俄军的应对还算得当,长顺面对涌入省城吉林的俄国军队觉得难以应付,立即将谢汝钦调来,让他与俄军交涉,处理具体事务。于是谢汝钦离开长春。第二年正月,长顺奏请谢汝钦不再回任长春,而是开去本缺,“归道员班,办理善后各事,藉资臂助”。但因为吉林省没有道员的岗位,在光绪二十九年,谢汝钦被调派到广西和云贵三省,总办滇黔桂三省边防营事宜。随着清末吉林变为民省,道员的岗位增多,谢汝钦又回到吉林省,担任了民政使,并在宣统末年辞官回到老家,致力兴学,在当地威望极大。

编 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