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公用服务

推荐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长春 >  历史

百年人民大街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7-12-05 15:17 来源:
【字体: 打印

  长春的人民大街是一条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街,它六次更名, 见证了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和抗争的历史, 也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变迁。

  一、引言

  我出生在长春市,是喝着这个城市的水长大的,在这个城市里我住了近五十年。在我小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那条出名的大街——斯大林大街。也算是我和这条大街有缘,我的出生地——长春市立医院,就在这条大街上,而后来我的家——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宿舍,也离斯大林大街很近,十几分钟就能走到。当时,它北起火车站站前广场,南至工农广场,笔直的马路贯穿整个城市的中轴线,马路两边高大的杨树形成一条一直伸向远方的绿色长廊,夏日里走在大街上,满眼都是绿色,无比的清凉舒爽。今天,斯大林大街已经更名为人民大街。

  2013年,我在整理东西时,偶然发现了一枚1996年吉林省邮电管理局、长春市集邮公司发行的纪念邮简,编号JL-YJ1,在邮简件正面印有人民广场和人民大街示意图,邮简内侧还印有部分单位名称、门牌号码。背面文字的标题是“长春市人民大街纪念邮简”,下面有两句话: 经长春市人民政府批准, 自1996年5月1日起,斯大林大街更名为人民大街。 人民大街始建于本世纪初,曾先后使用中央通、大同大街、中山大街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斯大林大街,延续使用了40多年。

  我这个长春长大的人,过去一直认识的、无数次走过的斯大林大街(尽管她已经更名,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仍习惯叫斯大林大街),原来还有那么多我不曾听说的名字。读着这一个个的名字,让我隐约感觉到了这条大街的身份特殊,其中定有着厚重的历史,这一切都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经过了解和查询,我大概地知道了人民大街百年历程的轨迹。当我面对它六次更名背后的历史背景,及大街上那些外表气派、庄重的建筑物背后的故事时,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的冲击。

  现在,让我通过一些明信片和邮品来显现人民大街上的这些历史遗迹,来回放一下它的百年历史吧!

  二、日伪时期

  日俄战争后,日本人与俄国人约定,长春以北的地方归俄国,以南归日本。日本人为了维护其在长春的统治,更多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开始有规划的进行市区建设。于1907年,伴随着日本所属南满洲铁道附属地(简称满铁)的形成,日本人首先从当年8月起,在长春的头道沟与二道沟之间买下5.6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始修建火车站。

  1913年3月建成了面积4000平方米的长春火车站候车室, 并在车站前修建了直径175米的站前街心广场,初建时命名为“大广场”,后按当时长春城内所有广场的方位改名为“北广场”。长春逐渐成为南北满交通的枢纽,但当时长春人口也不过八万。这个广场向西、南、东三个方向进行辐射,向东辐射出今天的黑水路、长白路,向西辐射出今天的汉口大街、辽宁路,向南辐射的一条长约900米的大街,也就是现在人民大街北段(站前至胜利公园东北角,头道沟北沿的一段),这一段仅占整条大街的十三分之一,这就是人民大街的最初雏形。按当时日本人的规划,将长春火车站前至七马路规划为“满铁附属地”。规划设计时,在道路宽度上有过多次反复。当初的设计主持人是满铁土木课课长、工程师加藤与之吉。他根据当时日本东京的标准,设计这条街道宽度只有十几米,遭到首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的批驳。加藤再次提出道路展宽到28.8米,又遭到后藤的斥责,并被后藤派往欧美考察去了。最后确定路宽36米。36米宽的街道,在百年前,汽车刚刚出现,客货运输都处在以马车为主的时代,按当时日本东京的标准,这是最宽的。路型修成以后,对于只有几千人口的长春“满铁附属地”来说,更是显得过分的空旷,很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这条街道,最早被日本人按中国式地名命名为“长春大街”。1922年,日本殖民当局,把满铁附属地的街路名一律改成日本式名称,因此将这条街道更名为“中央通”,意为中央大街。北段的这个名字,沿用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止。东北沦陷以后,长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中心,日本人开始进行大范围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因陆续并入附近各县之地,市区面积竟达700余平方公里,分为18个区,人口激增,最高时曾达18万。为接续已经建成的“中央通”,作为市区的纵向中央干道,决定向南延伸,并且命名为“大同大街”。从胜利公园门前往南,路宽扩展到54 米,分成快慢车道,有4条行道树组成的绿化带(也是分车带)。因为日本人在规划上采用了环状平面交叉的体制,所以在这条大街上共有6 座圆形广场,既是回车岛,也是绿地。沦陷时期工程的施工,是由北向南推进的。开始是跨越头道沟,伸展到现在的人民广场。因为地形起伏大,工程量大,所以在30年代使用过铁路翻斗车,铲运机等先进的施工机械,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人民大街是长春历史上第一条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道路。工程从1932年开工,1933年8月,这条大街延伸到今天的工农广场。并作为规划中的城市中轴线,更名“大同大街”,在街旁还建立了大同公园(后来的胜利公园)。市中心建有了“大同广场”,一张伪满洲国发行的明信片,左下角印着“跃进满洲”,右侧上边印着“新京大同广场”的字样,“新京”这个名字,是日本侵略者为他们占领的伪满洲国的首都起的名字,它无可辩驳的印证着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铁证。1935年至1936年到达今天的解放大路口;1937年至1938年到南端的今天的卫星路口;1938年5月,时任日本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为了加强日本在长春的奴役化统治,在今天长春大学校址上建立了“建国大学”。随后,这条大街又再次向前伸展,直到今天的卫星广场,这便形成了人民大街的全貌。1939年以后,无大变化。工农广场以南的路段,只完成了快车道,没有绿化,大同广场以南的人行道,没有铺装路面。车道全部采用灌注式的沥青路面。大部分是碎石基础,局部采用无筋混凝土基础。1941年以后,日本人因经费短缺,只能维持原状了。尽管这条大街最先采用了电力、电讯线路地下化的新技术,但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止,还是一条没建成的街道。大同广场以南建筑物稀少,以北地段,除了三中井百货店(今百货大楼)和日本毛织株式会社(今省建筑设计院)两处商店外,基本上都是官衙和企业的办公楼,所以日本人称这条街为“办公室街”;又因为这条街集中了银行和日本的金融企业,日本人又自诩为“满洲的华尔街”。当年修筑这条大街时,沿途有新发屯、城后堡、义和屯、福安屯等多座村落,日本殖民当局急于修路和建筑,就不顾中国人的死活,强制驱逐村民强拆民房,强占农田,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修建“大同广场”和伪司法部办公楼(今市公安局办公楼)时,就曾有村民被逼上吊自杀。日本人原打算让这条大街直通南环城路,但南端要跨越小北沟等几条深沟,无论高填方还是架桥,工程费用都很大。因此,只好改修一条折向西南的小路,以连结通往南部市郊的道路。

  三、抗战胜利

  人民大街第三次更名是在1945年,它见证了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的历史时刻。抗战胜利的1945年,苏联红军将驻扎在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赶回了老家,苏军进驻长春,将“中央通”和“大同大街”更名为“斯大林大街”,并将大同广场改称“斯大林广场”。为了纪念苏联红军,1945年底在斯大林广场上建起了一座苏军烈士纪念塔,塔高27.5米,顶部一架深绿色苏军飞机模型,由铸铁材质制成,是二战中苏军著名的“Pe-2”高速轻型轰炸机,做向北飞行状,以纪念在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牺牲的苏联红军。

  1946年5月国民党占据长春后, 国民党的 “接收大员”到处抢占房子、资财、汽车、女人,以及苛捐杂税的法西斯统治,长春进入了国民党的统治时期。“人民大街”又经历了第四次更名。国民党政府把街道分成了两段,将原“中央通”的路段改称“中山大街”,而现胜利公园以南路段则按蒋介石的字改称为“中正大街”,“斯大林”广场也同时改为“中正广场”。

  1948年10月19日,长春宣告解放,解放军就是在苏军烈士纪念塔下的石阶上,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从此,长春这座美丽的城市又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四、新中国成立

  人民大街第五次更名是在长春解放后,见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逐渐走向繁荣昌盛。人民政府迅速修补路面。1949年3月,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长春的伟大功绩,表达中国人民与苏联人民的友好关系,将这条“中山大街”和“中正大街”合并,以前苏联国家元首斯大林的名字命名为“斯大林大街”,斯大林广场改称“人民广场”。

  “斯大林大街”这个名字延用了四十多年,最后一次更名是在1996年5月1日,经长春市人民政府批准,“斯大林大街”更名为“人民大街”,当时的人民大街北起火车站,南至南环路,全长11.45公里,沿线与数十条街路胡同通车交汇,有广场6处,这6处依次是:站前广场、新发广场、人民广场、解放广场、自由广场、工农广场,现在除了人民广场还是圆形广场,中间还有树木、草坪外,其他广场都拆了,都变成平坦的大马路。这几个被拆的广场中,最特殊的要算工农广场,那时广场中间有一个战时修筑的碉堡。碉堡高约4米,直径8~10米,钢筋水泥的,大约在1958年拆除的。

  人民大街是长春市的交通主干道。整条街道笔直宽阔,绿树如茵, 两侧有党政机关、科研、文化教育、工商企业、宾馆饭店等单位,在长春市的政治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10月份, 长春站北侧又修建北人民大街, 向北延伸修建工程全长大约1376米,建成后路面宽60米。 直到今天,人民大街已由初建时的900米延长至现在的14.5公里。

  五、人民大街沿线的历史遗迹和重要建筑

  长春市因曾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历史街区。加之新中国刚刚成立后五十年代,随着汽车工业基地的建成而变成了吉林省省会,建起了一批在后来发挥重要作用的建筑,有不少都建在了人民大街沿线两侧,这些新老建筑为人民大街增添了许多靓丽的风景。

  1、长春站。 人民大街的起点,长春火车站1907年修建的老站房,在1992年5月26日,以爆破的方式拆除。1994年长春站新站房(即目前的站房)建成并启用。2003年,再次启动改造工程,2004年竣工,同年北站房启用,长春站变成南北双出口。2010年,长春站迎来了第五次大规模改造。其外观已从现代简约风格改变为欧式古典风格。

  2、春谊宾馆。在火车站前广场的东侧,人民大街2号,始建于1909年,当时叫大和旅馆,它是长春最早、最先进的一座大型建筑。 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746平方米。 建成时,就有高档的客房和餐厅、会议室和车库,相关附属设施有电力供应、自来水和排水、暖气供热等。1925年,又安装了煤气设备,大部分客房设有卫生间。北楼共有24套客房,旅馆建筑风格,显然受到当时欧洲建筑界广为流行的新艺术影响,是满铁所建的建筑物中比较少见的新艺术派风格的作品。当年因很多日本的高级指挥官和汉奸走狗经常光顾这里,老百姓一般都习惯叫它“汉奸楼”。

  3、满铁长春邮便所。建成1907年11月,位于今天的人民大街与珠江路交会处。 欧式设计、建筑造型和细节装饰都很华丽、美观。 目前为长春市宽城邮电支局所在地,也是长春市邮票公司、长春市集邮协会、集邮文化活动中心的所在地。

  4、满铁长春图书馆。建立于1931年。1945年改称“吉林省立长春图书馆”。 从1948年光复后仍作为“长春图书馆”使用,1958年改为电影发行公司办公地,今为“和平大戏院”剧场。现在这座沧桑的老楼已经被长春市列入复原计划,它将变身为世界最大的“伪满资料文献主题馆”。

  5、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吉林省委所在地,占地342212平方米,建筑面积15276平方米,仿日式建筑。 工程耗资150万伪满币,其塔楼、矮墙和房顶全是由紫铜瓦铺盖,而且每片瓦上都有一个编号。当时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围墙虽然不高,戒备却非常森严,中国人极少在此门前通行。为了满足战备需要,当时的正门口可同时通过4辆坦克,楼内有地下通道通至今天的松苑宾馆和省政府。门牌有三块:“大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大日本帝国驻满洲全权大使馆”、“满洲情报分室”。日本人为了及时了解东北地区的战争状况,把以前获取的东北地区所有情报全部搬至长春。1935年9月到1937年3月,时任宪兵队司令官的东条英机就在此办公。1931年至1945年的14年,日本先后任命了7任关东军司令官,但不论是本庄繁、武藤信义、菱刈(yi)隆、南次郎,还是植田谦吉、梅津美治郎、山田乙三都挽救不了关东军覆灭的厄运。这七个臭名昭著的日本将领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并在此炮制了伪满洲国的一系列政策;他们着手签订了《日满议定书》,掠走了中国东北的主权;他们使溥仪当上了“康德皇帝”;他们在此策划围剿抗联队伍,并不断作出派兵决定,扩大侵华战争。

  6、人民广场。距长春火车站2500米。广场上的纪念碑是见证长春解放的一个标志。 围绕着人民广场,有一些主要的新老建筑。1952年,广场东北侧工人文化宫建起,它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左邻长春大街,右邻人民大街,门牌号为人民大街2302号。随着吉林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迁往长春市后,各种建筑拔地而起,1955年吉林省宾馆前楼落成,后楼于1990年竣工。它们是那个年代,长春市召开各种大型会议和重要活动的场所。

  电信大楼坐落于人民广场西侧的,曾经是伪满洲国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控制中国东北的电信、广播网络,在1933年8月31日,成立了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分行位于在人民广场西北角的,原来是伪满洲中央银行,始建于1934 年4月至1938年8月,这座建筑经过四年多时间建成。建筑结构为钢架整体混凝土浇铸,外墙用花岗岩贴面,主楼地上四层,地下三层,正面台基上直立着十根多立克柱,大厅正面和两侧有天然大理石柱28根,是典型的古希腊式建筑。墩链式的围墙,独具特色。地下室的金库大门长4米,宽2米,厚1.5米,最轻的15吨,最重的25吨,均为钢铁制作。当时被称为亚洲第一坚固的建筑。在这座建筑里还有一个载入史册的故事,1948年东北内战开始,3月25日国民党将领、黄埔一期的郑洞国,临危受命来到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长春,他的“剿总”第1兵团司令部就设在伪满中央银行大楼内,在七个月的围困中,弹尽粮绝,城中饿死民众数万。10月16日,郑洞国下决心执行蒋的突围命令,召集部属制定了突围计划,决定在第二天拂晓行动。但当天夜里,曾泽生率60军宣布起义,打乱了郑的部署,突围被迫中止。此时郑洞国虽然对突围已彻底绝望,却仍决心为“党国”效忠到底,拒绝了解放军方面要其停止抵抗的要求。他仍率特务团死守中央银行大楼,还亲笔写下与蒋介石的诀别书。然而他部下的官兵们却不愿再为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做殉葬品了。19日上午,新7 军全体官兵宣布放下武器。21日凌晨,郑洞国被迫放下武器投诚,长春获得解放。

  7、长春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 距离长春火车站南约500米处,曾经是“伪满”的新京神社,这座建筑于1912年开始动工修建,至1913年竣工落成。门牌号为人民大街33号。

  8、关东宪兵司令部。 位于人民大街与新发路交会处,现为吉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这座4 层建筑占地约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116平方米。 此建筑是“满洲国”成立后,日本政府在长春修建的第一座官厅建筑。1932年动工建设,1933年10月竣工。建筑竣工后,先是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入住(后迁往一路之隔的关东军司令部大楼),1934年12月,日本政府在此设立关东局,1935年,日本关东宪兵司令部也迁入此楼。日本关东宪兵队,组建于1906年,其历史要比日本关东军早得多。1931年9月,日军将关东宪兵队升格,成立了日本关东宪兵司令部,宪兵司令部成立初期只有1个中队约200人,1935年增加到5个中队,1000人。后来随着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日本宪兵队增加到16个,计2000 人。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更好地控制所在区的行政,加强在我国东北的军事力量。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日伪军警狼狈为奸,联合制造了不少屠杀与镇压中国人民的血腥事件。

  9、伪满民生部(现为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 位于人民大街3623号,实为镇压东北民众、负责日本移民政策的一处重要的工作机构,通过地籍整理大肆掠夺东北农民土地,并积极策划成立了满洲拓植株式会社,负责移民现地指导和获取土地等事项;

  10、伪满协和会中央本部旧址。位于人民广场南200米处有一座砖石结构的组合建筑,现为省军区第二招待所, 始建于1932年7月25日,建筑面积7955平方米,占地8749平方米,其内包括会议厅、地下舞厅和地下室。日本东洋拓植株式会社(现天天手机店)、康德会馆(长春市政府老楼)、日本海上保险株式会社(现长春市中心医院)、三中井商店(现长春百货大楼)等古建筑都位于人民大街两侧,与此同期的古建筑共有20多处。除此之外,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全国知名学府,以及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光学机械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也坐落在人民大街两侧。尽管在今天,像人民大街这样笔直的、繁华的马路在全国不难找到,但我相信,能过百岁、这样长、这样宽的马路却是寥寥无几。如今的人民大街不仅是长春的主要交通大动脉,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带,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大街的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今在人民大街与102国道交会处,已建设立交桥, 又在市区部分繁华路段设置了限行规定,人民大街正随着历史的进程在演变,记录和书写明日的历史。

  对于长春来说,人民大街两侧的历史遗迹,只是当年伪满洲国首都城市的一部分,还有许多遗迹分散在长春市内的各个角落,等待着人们去了解和认识。在这个过程里,让我们有机会去重新解读尘封的历史,反思上一辈人所经历的苦难,了解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体会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不再受人欺辱和任人宰割;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了,中国才能挺直了腰杆与大国对话;这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应该为之努力和奋斗的。

编 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