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行政区划

开发区

部门网站

公用服务

推荐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长春 >  产业特色

第一产业

时间:2017-03-10 10:11 来源:
【字体: 打印

  长春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等指标长期位居全国大城市首位,下辖的两市一县均名列全国10大产粮县行列,其中榆树市多年位居榜首,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2015年,长春市摘得“中国优质粳米之都”桂冠。

  2016年,长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十三五”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开局。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总产量实现238.3亿斤。大力推广关键增产技术,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到270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调减籽粒玉米22.3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利用“长春大米”的影响力,加快“旱改水”的步伐,水稻种植面积增加3.5万亩,突出发展蔬菜、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马铃薯、杂粮杂豆等高效经济作物,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201亿元,增长7.5%。双阳国信等一批三产融合型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环城现代都市农业圈显现雏形。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有进。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成功举办了三次大型招商推介会,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了农业招商活动,共引进大项目21个,引进资金93亿元。全市新增市级龙头企业41户,推荐4户企业申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080亿元,增长8%。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全省2013—2015年度县域考评中,长春市有3个县(市)区受到表彰。

  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组织申报“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并成功获得农业部批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化建设、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和全程化可追溯,绿色有机农业面积发展到163.5万亩、总产量29.7亿斤,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47个,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8%。

  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成果丰硕。组织开展了“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年”活动,“长春大米”品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成功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举办推介会,长春大米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稻米综合收益不断增加。全市组织评选认定“2016长春名牌农产品”25个,相继在长春、北京、龙岩、三亚等四个城市设立了“长春名优农产品营销中心”。

  现代农业“五大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五大实验区”编制完成了总体建设规划和核心区建设详规,总计规划重点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14亿元。整合资源要素、扶持政策集中向实验区优先摆放,市现代农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1亿元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各实验区核心区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完成,全市统一规划的物联网项目顺利实施。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成效。组织开展了春秋两季秸秆禁烧专项治理行动,逐级签订责任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强化监管措施,严格考核奖惩,禁烧效果较好。全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现场会在长春市召开。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收还田、机械打包回收等综合措施,全市秸秆还田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1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4083个,新增515个;家庭农场发展到3091个,新增971个。培训新兴职业农民5000人,举办2期农民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培训学员100人。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改革在五县(市)区所有行政村全面铺开,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按省市要求时序扎实推进。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0.15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2.5%,同比增加4%。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组织建设省级重点村73个,落实建设项目114个,对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给予重点支持,组织实施了18个市级“最美乡村”提升工程。新建省级绿化美化村屯10个,获评2016年省级美丽乡村24个。

  依托丰富的农牧业资源,长春正努力打造世界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20年有望实现25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

编 辑:

0